石峁遺址:韜玉而山暉 文明之肇啟

時間:2023-06-29 14:32:22瀏覽次數:811

發微抉隱:石峁考古人的日常

從東門遺址乘車到皇城臺不足5分鐘,當皇城臺近距離展現在眼前,目光立刻被它吸引。這座高70米的平頂金字塔形建築區域,給人一種雄踞於此、俯瞰疆域的王氣,因其體量巨大而極具視覺沖擊力。而更奪目的是一面寫著“石峁考古隊”紅色旗幟,就在這座龐然大物最高處迎風飄揚。

石峁遺址皇城臺

不隻是旗幟在。皇城臺區域對面是稍顯簡陋的石峁遺址考古工作平臺,同時也是石峁文物醫院,考古工作者日常就駐紮於此,負責石峁遺址考古、現場文物保護和長期學術研究等工作,可以就近對重要文物開展及時的保護和修復。

石峁考古的室內整理研究工作也並不輕松。石峁遺址發掘出土瞭一隻大型鷹形陶器,拼接復原的陶鷹殘高50至60厘米,身體部位塑造得栩栩如生,作展翅伸頸狀。通過對大量陶片的辨認,類似的陶鷹多達10餘件。石峁文物醫院裡,單獨有一個房間散落著滿地不足巴掌大的碎陶片,在這裡,考古人員要從2000餘箱碎陶片中,尋找“陶鷹遺骸”,極其艱難緩慢地進行著陶鷹的拼接復原工作。

拼接復原後的陶鷹

正在拼對的陶鷹

圍繞石峁遺址的研究,才隻揭露冰山一角,這座石頭城的許多謎題,還等待考古工作者在將來為我們進一步解讀。

保護利用:助力中華文明探源

近年來,地方政府及文物工作者投入瞭更多力量進行遺址本體保護工作。2017年,實施瞭皇城臺城墻變形監測工程,常態化監測遺址墻體變形,建立數據庫,分析墻體穩定性,為制定皇城臺墻體保護措施提供科學數據。2018年,進行瞭“石峁砂石與沙土遺址鹽害治理和防風化加固”試驗項目,調研石峁遺址病害產生的原因,探究保護技術。初步整理出瞭一套適宜石峁遺址的加固方法。編制瞭《皇城臺穩定性評估及搶險加固方案》《石峁遺址文物本體保護前期勘察研究》。先後實施瞭外城東門遺址搶險加固支護工程、外城東門遺址保護展示臨時考古大棚、皇城臺南側護坡(上段)加固保護工程、外城東門東南角臺及城墻與皇城臺南側(下段)護坡加固保護工程。完成瞭城墻邊的沖溝治理、皇城臺頂部及東護墻發掘區域保護方案。針對突發應急文物保護需要,制定《石峁遺址文物保護應急預案》,采取防雨佈遮蓋、防汛沙袋保護、回填保護、設置三合土犧牲排水層等多種措施,應對暴雨暴雪凍融危害。

2017年《陜西省石峁遺址保護條例》出臺,此後石峁遺址不斷加強日常維護、監測及風險防范。積極推進遺址區監控系統改造升級和文保巡查常態化,實行文保巡查排班制,實現全年24小時全天候值班,及時發現和處置威脅文物安全行為,建立瞭市政府、文旅局、管理處、屬地鎮政府及村組五級管理體系。完成石峁遺址保護區和建控區的界樁栽設工作,栽設瞭遺址保護區圍網、外東門和皇城臺發掘區域圍網,聘用18名群眾文保員,多方位做好防汛、消防物資儲備和管理,為文保巡查工作提供瞭有力的保障,提升瞭群防群治工作水平。

石峁遺址博物館效果圖

2022年12月,石峁遺址成功列入第四批國傢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宏大的石峁國傢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正持續展開,目前已建成考古工作站、外城東門遺址現場展示棚、遊客服務中心等。遺址博物館也正緊張有序建設,該博物館規劃用地面積80畝,總建築面積12890平方米,展覽展示區面積約5000平方米,包括文物文化展示區、文物庫房及辦公用房、停車場等附屬設施。目前,博物館前期準備工作大部分到位,規章制度已經建立,計劃2023年下半年啟動運營,一座能夠展現石峁文化內涵和學術研究水平的現代化專業博物館將迎來更熱切的關註、更熱情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