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代文人如何用酒令與詩謎來玩轉文字遊戲

時間:2023-07-10 10:29:59瀏覽次數:1069

二、詩謎

清人劉廷璣《在園雜志》卷3“廋詞”條雲:“廋詞者,古所謂詩謎也。令人猜之,以發一粲,本射覆之意。推而廣之,遂因事立名,因名立格。如蔡中郎題曹娥碑曰:‘黃絹幼婦,外孫虀臼。’乃‘絕妙好辭’四字,遂名曹娥格。”此掌故出自《世說新語·捷悟篇》,記載曹操行軍途經曹娥碑時,見碑陰刻有“黃絹幼婦,外孫虀臼”八個字,曹操詢問隨行的楊修是否明白其意,楊修答曰:“已解。”曹操說先別著急給答案,讓他思考思考,行瞭三十裡後,曹操終於有瞭答案。各自記下謎底後,楊修逐字破解道:“黃絹色絲也,於字為‘絕’;幼婦少女也,於字為‘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為‘好’;虀臼(搗薑蒜韭菜等辛辣品的用具)受辛也,於字為‘辭’(繁體作‘辭’,異體字作‘辤’)。所謂‘絕妙好辭’也。”曹操感嘆,自己的才思比楊修遲瞭三十裡,從此對楊修羨慕嫉妒恨,乃至最後動瞭殺念。

明代郎瑛也認為詩謎即是隱語,隱語發端於《詩經》,形成於蔡邕題詞。但筆者認為,若以隱語為詩謎的基本要素,則還有比“絕妙好辭”更早的例證。漢樂府民歌中有一首通篇用隱語的《古絕句》:“藁砧今何在?山上復有山。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采用對話的形式表達瞭妻子盼望遠行丈夫早日還傢的心情。宋代《葛常之詩話》分析說:“藁砧,鈇也。山上有山,出也。大刀頭,刀上有環也。破鏡,言半月當還也。”清代張玉谷《古詩欣賞》雲:“藁砧,今之打柴石,古人名鈇,借指夫也。刀上有環,借作還歸之意。”傢常日用之物信手拈來,諧音、離合、聯想等多種修辭手法並用,隱喻形象巧妙。將這首《古絕句》視為詩謎的形成恐怕更為恰當。

詩謎與字謎二者互有交叉,既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關鍵在於謎面。如果謎面為詩(四言至七言或詞曲以至寶塔體),謎底不論是字是人還是事物,均可視為詩謎。如果謎底是字而謎面又非詩,則應歸為字謎。依此標準,《古絕句》基本是詩謎,蔡邕題辭則居兩可之間。但由於蔡中郎的盛名與《世說新語》的影響,後世文人多以曹娥格為詩謎正宗而加以模仿,歷代筆記中不乏記載。下面依時代先後略舉幾例。

據鄭處晦《明皇雜錄》記載,盛唐“燕許大手筆”之一的許國公蘇頲是個神童,其父蘇瑰曾以“尹”字為題命其作詩,乃雲:“醜雖有足,甲不全身,見君無口,知伊少人。”雖然是命題賦詩,但隱去題目就是一首詩謎。唐闕名《玉泉子》記載,令狐绹任淮南節度使,班蒙為節度支使,他與同僚遊賞揚州大明寺時,見西廊墻壁上有一處題詞雲:“一人堂堂,二曜重光。泉深尺一,點去冰旁。二人相連,不欠一邊。三梁四柱,烈火而燃。除卻雙勾,兩日不全。”眾人看後皆不明其義,唯獨班蒙解之曰:“一人豈非大字乎。二曜者日月,非明字乎。尺一者十一寸,非寺字乎。點去冰旁,水字也。二人相連,天字也。不欠一邊,下字也。三梁四柱而烈火,無字也。兩日除雙勾,比字也。得非‘大明寺水天下無比’乎?”眾人這才恍然大悟,紛紛稱贊班蒙道:“黃絹之奇智,亦何異哉!”

《玉泉子》還記載,晚唐有個人到長安青龍寺去遊玩,接連兩天吃瞭閉門羹,因此心生怨憤,在寺門上題詩一首而去。詩雲:“龕龍東去海,時日隱西斜。敬文今不在,碎石入流沙。”僧人們不曉其意,有個沙彌(小和尚)甚聰慧,解之曰:“龕龍去,有合字存焉。時(時)日隱,有寺字存焉。敬文不在,有茍字存焉。碎石入沙,有卒字存焉。”這是拐彎抹角地罵我們“合寺茍卒”呢。僧人們聽後十分惱火,派人去追尋題詩之人,早已不見蹤影瞭。

宋代吳處厚《青箱雜記》卷7記載,宋初學者徐鉉的父親徐延休博物多學,曾任南唐義興(即宜興)縣令,縣衙後面有座後漢太尉許馘廟,廟碑是唐開元年間許氏裔孫重刻的,背面有八個字雲:“談馬礪畢,王田數七。”時人皆不曉其意,徐延休破解道:“談馬即言午,言午許字。礪畢必石卑(磨刀石用過後必然凹陷),石卑碑字。王田乃千裡,千裡重字。數七是六一,六一立字。”合起來就是“許碑重立”四個字。人們贊嘆徐延休的才智堪比三國楊修。

曹娥格詩謎在清代也有兩例。一條是《在園雜志》“廋詞”中所引時人仿作:“單身機匠,難織龍袍。”隱含“大紅紗裙”四字。單身即一人,於字為大;機匠是絲工,於字為紅;難織因少絲,於字為紗;龍袍是君衣,於字為裙。劉廷璣還稱贊此謎“詞語天然,頓覺後來居上”。另一例見於《茶馀客話》卷11,馮班給清代詩人孫致彌詩集題詞曰:“蠶吐五采,雙雙玉童;樹覆寶蓋,清談梵宮。”離合為“絕妙宋詩”,但模擬痕跡較為明顯。

相關推薦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