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官員上早朝時,突然內急怎麼辦?

時間:2023-07-24 11:13:02瀏覽次數:1017

“今制,早朝班定,鴻臚宣贊謝恩、見辭,行禮畢,各官奏事,皆預咳一聲,文武班中不約而同,聲震如雷,俗私謂之打掃。其有痰嗽不可忍者,許引退自便……成化中,文華殿經筵,戶部尚書馬昂以咳退出殿門外,俟講畢仍同行禮,此予所親見。”

講的是,明憲宗時的一次經筵中,戶部尚書馬昂感覺不適,便稱自己想要“咳嗽”,為避免失禮,請求退到殿外。明宮內有諸多宮廁、茅房(據晚明宦官劉若愚所著《酌中志》與《明宮史》與其他相關資料指出,明宮中宮廁數量並不少且多數辦公機構中也有廁所,因而對於上朝或者宮內辦公的官員而言,如廁並沒有太多困難),實際上參與經筵的官員也不知道馬昂到底去幹瞭什麼,隻知道他咳嗽完瞭回來,沒被皇帝責備。而其他人則不敢先退,且多以為馬昂此舉屬於失儀。(“餘未見有敢先退者,蓋昂嘗為(鴻臚寺)序班,故在他見此不以為異,則以為失儀矣。”)

馬昂之所以知道此事不算失儀,則與他的職業經歷有關。馬昂早年任職鴻臚寺,主掌外賓、朝會儀節之事,與禮部多有聯系,知曉此事通報無礙,也不會遭到皇帝責怪。大多數明代皇帝,即便在朝會時,也算不上太過嚴肅,如隆慶閣臣高拱《病榻遺言》載:有次朝會剛一結束,隆慶皇帝便對高拱說出瞭一句不似人君的話:“有人欺負我。”明代君主或是由於明初洪武、永樂皇帝為草莽、行伍出身,不拘小節,其後多數皇帝在言語交流方面並無過大顧忌,若是真遇到內急,以咳嗽或身體不適為由陳情離去也不會有事發生。

《徐顯卿宦跡圖·皇極侍班》。作者/(明)餘士、吳鉞,現藏故宮博物院

但如果不知道此禮節,想要忍住待到儀式結束,則更有可能失儀,甚至可能遭到處罰。

明英宗時,刑科給事中曾瑄因為早朝時內急,不知是怕稟報失禮還是真的太著急,竟然直接在殿前丹墀(即宮殿前的臺階)失禁,在諸多同僚面前丟臉不說,還引得明英宗大怒,將其一降到底,貶為福建連江縣主簿,從此仕途黯淡。

曾瑄之後,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十一月,太常寺卿陳道瀛奏祭祀,咳嗽失儀,遭到禦史陸琳彈劾。明神宗萬歷元年(1573),譚綸因咳嗽被奪俸一月。可見,若明朝官員身體不適或內急選擇忍耐,承擔的風險實際上比告退離去要高得多。明朝早期,對於失儀的處罰多有杖責,隆萬年間之後,罰俸、降調、去職則是主要手段。

這類失儀尚且不會導致什麼嚴重後果,但在排班問題上的失儀,除瞭引起禮儀原則的討論外,嚴重的甚至會造成朝臣之間的對立。所謂排班,即朝會時的排序。洪武初年規定,以品次排立。朱元璋下令制作百官班序牌,列宮殿前階梯左右的木柵,規定文武百官上朝時需按排序排立,違反者要受到懲罰。

後來的明代皇帝雖多次強調,但實際上沒能起到約束作用,關於官員上朝時品級混亂等問題屢被提及。明武宗時期,文武百官例赴靈濟宮學儀,成國公朱輔與定國公徐光祚爭為班首,原本是成國公朱輔列於班首,而徐光祚則失儀欲與朱輔爭奪,官司打到明武宗朱厚照那兒。明武宗各打五十大板,二人同時處罰,實質上則表明對徐光祚的支持,繼而引發瞭勛貴之間的矛盾。

隨著洪武、永樂這類強勢君主的逝去,官員們逐漸也不再那麼在意失儀的事情。據歷史學者邱仲麟研究,明中葉以後,明代朝儀逐漸無序,朝臣在朝堂上愈發肆意。對於各種亂象,明朝皇帝也有整頓的想法,《明世宗實錄》載,嘉靖年間,皇帝見到朝堂上毫無秩序大為光火,上諭發鴻臚寺,要求鴻臚寺整治朝堂上隨意咳嗽、吐痰、竊竊私語的官員。

但顯然,嘉靖皇帝的整治效果並不明顯。萬歷初,甚至出現瞭百官服色、束帶都未遵從規定;行禮時也出現瞭咳嗽、吐痰的現象。這一點也體現在同時期的禮科都給事中林景暘的疏陳中:

“近日以來,朝儀不肅,人心滋玩。入掖則互敘寒暄,聲聞上徹。及至丹墀,則轉相回顧,嘻笑自如。侍班而唾涕不已,序立而傾跌失容,甚至稱疾偷安,任情高臥。”

到瞭這時候,官員若在朝堂上告退前去解決內急,也不必如明初一般如臨深淵,至於是否失儀,在意的人也越來越少。明代中後期的官員“失儀”行為逐漸增多的同時,早朝也越來越少,官員上班時內急的情況也就很難出現瞭。

相關推薦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