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官員上早朝時,突然內急怎麼辦?

時間:2023-07-24 11:13:02瀏覽次數:1016

荒廢的朝會與摸魚的君臣

明初的高壓模式對皇帝與朝臣的治政態度有相當高的要求,也就註定瞭無法長久維持。即便在明太祖生前,許多奏事規則也發生瞭改變,禮儀變得輕松隨意。不過,其作為主要政務處理的功能仍被保持下來,早朝處理不完就開午朝,午朝處理不完再開晚朝,明朝君臣仍然需要高壓工作,內急的事應該也不少見,這種情況一直到宣德十年(1435)時發生瞭變化。

宣宗英年早逝,英宗沖年即位,登基時仍為一孩童,無法承擔朝會處理事務之責,更無法像父祖一般親自裁定事務。一番爭論下,諸勛貴與大臣達成共識,選擇削弱早朝的理政功能,規定早朝奏事類目與數量(《春明夢餘錄》)。

此外,輔政大臣令通政司先一日將即將處理的事務交由內閣預先處理,皇帝隻需照著回答即可。早朝奏事減少這一傳統在英宗成年後並未取締,而是因襲瞭下來,明朝君臣在朝會上開始瞭“摸魚”階段。其後的成化年間,又刪減早朝特定日期的奏事數量,加之內閣票擬、司禮監批紅、廷議等制度的逐步成型,早朝已經遭到沉重打擊,逐漸成為一種政治禮儀,除重大事件外,很少處理實際政務。明代具體的政務處理中心便由早朝移於內閣與六部。

文淵閣,明代國傢藏書之所和內閣學士議政的政本之地。來源/紀錄片《中國通史》截圖

到隆慶皇帝駕崩,神宗萬歷皇帝繼位以後,張居正攝政,為顧及年少的萬歷皇帝,又將朝會改成逢每月三、六、九日和朔望(初一和十五)不到三天一朝,“日朝”從此不復存在。

除瞭規定的早朝日期減少外,明代中後期還出現瞭由皇帝主導的各種長期停朝的情況。如於慎行所說:“自甲午(嘉靖十三年)以後,凡三十餘年不視常朝,即歲時肄禮,惟講會同之儀。”到瞭萬歷十七年(1589)後,皇帝上朝的次數更是屈指可數,這也導致瞭“上久不視朝,是日遣內使言奏對數多,不耐勞劇”。

曾經風行於各類文學作品中“萬歷皇帝二十八年不上早朝”這一說法,某種意義上,確實指出瞭萬歷皇帝的摸魚和懶政,但其上朝次數雖少,也還沒到二十多年不理朝政的誇張程度。萬歷皇帝的荒政在於其積壓奏疏不發、官員任用遲鈍與久不決策,就像是拖延癥一般,而不是不上早朝。畢竟,彼時的早朝上隻徒有其表,國事的討論退居其次,引奏、謝恩等例行公事成為早朝的主要任務。這時,上不上早朝,也就沒有那麼重要瞭。

明神宗坐像軸,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自明初開始,明太祖朱元璋事無巨細一管到底,造就瞭明初繁瑣復雜而又時間冗長的早朝,也讓洪武、永樂時期的諸多官員不免遇到早朝時內急的困擾。朱元璋可以如此,卻很難要求自己的子孫和他一樣成為工作狂,早朝制度不免走向有名無實的尷尬境況。

隨著正統以後早朝政治功能的逐步削弱,早朝開會時間越來越短,朝會次數越來越少,一直到萬歷以後幾乎不朝,困擾官員的內急之憂,也銷聲匿跡於明代的政局變動之中。

參考文獻:

[1]唐宋國傢禮儀的演練研究——以朝儀為例.吳羽.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

[2]明代中後期官禮變動與官禮之爭.趙克生.社會科學輯刊,2009

[3]糾儀:明代朝儀的秩序追求.趙克生.北京社會科學,2020

[4]明朝嘉靖時期國傢祭禮改制.趙克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5]明代京官之朝參與註籍.高壽仙.故宮博物院院刊,2008

[6]元代“常朝”與禦前奏聞考辨.李治安.歷史研究,2002

相關推薦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