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考古一線挑大梁的年輕人

時間:2023-09-04 11:07:58瀏覽次數:942

從開始矯形到完全展開這張黃金面具,魯海子和修復團隊的專傢們花瞭大約一周時間。修復過程也有不少“門道”,比如對褶皺的處理,“有些褶皺可能是在當初生產加工時留下的,就不能展平,要盡量從考古學的角度留存它最原始的信息。”魯海子說,“看著黃金面具從一團疙瘩逐漸舒展開,慢慢露出嘴巴、鼻子、眼睛,文物重新煥發出迷人的光彩,心中的自豪感、成就感油然而生。”

多角度拍照,記錄數據信息;觀察文物表面附著物,視情開展儀器檢測;分析病害情況,采取除銹、緩蝕、整形、拼接、補配等方法處理……在距祭祀區發掘現場約1.5公裡的三星堆博物館文物修復中心,青年文物修復師楊平和同事們正在師父郭漢中的帶領下開展青銅器等文物的清理修復工作。

楊平說,文物修復急不得,修復之前要進行充足的研究、制定完善的方案,“今天著急把缺損的部位補上瞭,誰知道補全的部分,過幾年會不會出土原裝貨?”楊平舉例,這次從8號坑出土的“頂尊蛇身銅人像”就與1986年2號坑出土的一件“青銅鳥腳人像”實現瞭拼合,組成瞭一件相對完整的文物,前後跨度30多年。

在楊平看來,文物修復是一項精細的手藝活,需要十分耐心,急不得、躁不得。在三星堆博物館,他最佩服的就是師父郭漢中,從事文物修復工作近40年,曾被授予“大國工匠”稱號,如今仍在一線一絲不茍地修文物,手把手地教大傢手藝。

“從事文物修復工作10多年,我深切體會到每一件文物都不可復制、不可替代。對待文物要有敬畏之心。”楊平說,自己現在最要緊的是繼續苦練技術,將來通過自己的雙手,讓三星堆文物以最好的狀態煥發新生,讓來博物館參觀的觀眾更好欣賞古蜀先民創造的燦爛青銅文化,感受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和源遠流長。

“考古是一份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工作,‘擇一事、終一生’是很多老一輩三星堆考古人的真實寫照。”許丹陽說,自己很幸運趕上瞭三星堆考古的黃金時代,這個黃金時代的到來離不開像三星堆遺址工作站站長雷雨、三星堆博物館文物修復師郭漢中等老一輩考古工作者數十年的默默耕耘,是他們憑借責任、堅守和熱愛,克服種種困難,不斷探索未知,才將三星堆文明展現在世人面前。

“作為年輕的考古工作者,我們要向這些老前輩們學習,耐得住性子、守得住初心,甘坐冷板凳。”許丹陽說,目前對三星堆遺址的探索遠未結束,自己將致力於三星堆的考古研究,為探尋中華文明的豐富內涵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