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裡藏龍臥虎的鏢局是如何消失的?

時間:2024-01-03 10:33:13瀏覽次數:892

在武俠小說中,鏢局是個藏龍臥虎之地。

清中期以來,在小說《施公案》《彭公案》《永慶升平》中,就已經出現和鏢局相關的記述。清末《三俠五義》《七俠五義》等俠義小說問世,鏢局更是與俠義文化相結合。之後,新派武俠小說進一步演繹出成體系的鏢局行動指南,鏢局的接鏢、走鏢都有嚴格規矩,這使得鏢局故事深入人心。

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的龍門鏢局,掌門是少林派俗傢弟子都大錦,外號多臂熊,能一口氣連發七七四十九枚鋼鏢。清代小說《三俠劍》中有一個名叫黃三泰的鏢師,江湖人稱“金鏢俠”,擅長使用數斤重的鏢。如此多的鏢師善使飛鏢,並且鏢局和飛鏢共占一個鏢字,那鏢局是因此得名的嗎?

靠武力嚇退響馬

事實上,鏢局的得名和飛鏢關系不大。鏢師固然多有善用飛鏢者,但更多是用弓箭長槍等常見兵器,鏢師走鏢重在穩妥,往往是被動應戰,少有使用暗器的機會。

有一種觀點認為,鏢局起源於明清的官方後勤物流體系。“鏢局當起源於明代的標兵,鏢局之‘鏢’原本作‘標’,鏢局則當作‘標局’”。“標兵”一詞今天也常用,原意是指將領親自率領的精銳士兵,這些精兵常伴武將左右,將領往往會把押送軍餉等重任交給這些親信之人。隨著明末商品經濟的發展,江南佈匹沿著運河北運,運河邊有習武傳統的山東臨清等地出現瞭職業化的民間標兵隊伍,人們稱之為“標客”,他們押送的佈匹被稱之為“標佈”,護送的船隻被稱之為“標船”。《大明會典》記載,萬歷二年(1574),“題準各處隨糧輕齎銀通解漕司,內將三分給運官,其七分選定解官,秤驗明白”過後“裝入標船,星夜越幫前進”。

清代鐵飛鏢。來源/武宣縣博物館

據史料記載,明末清初,運河沿線的標兵善騎射,“用駿馬小箭,箭曰雞眼,馬曰遊龍,往來飛馳,分毫命中。巨商大賈常募捐款以護重貲,彼與俱則豎紅標,故曰‘標兵’,賊不敢伺”。

標兵的敵手是響馬,“響馬與標兵,皆勁兵也”。響馬是騎馬盜匪,他們搶劫前會發一響箭,“聞鳴鏑則響馬至矣”,這時候如果丟下貨物逃命,響馬一般不會追殺,可以保命。而標兵敢於與響馬對峙,僅僅搭箭彎弓並不發射,響馬便知其武功,放棄搶劫。這也是後世鏢師的來源之一。

戰國銅鳴鏑。來源/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鏢師是武俠小說中常見的NPC(即非玩傢角色,指的是電子遊戲中不受真人玩傢操縱的遊戲角色)。在這些小說裡,鏢師武功高強,時刻準備與盜匪團夥拼命。但從史料記述來看,鏢師主要是靠武力威懾而非真刀實槍來嚇退盜匪。在鏢師還存在的時候,人們並不認為鏢師是一種高危職業。在清末一些小說的描寫中,鏢師甚至都不用和盜匪面對面打架。例如在劉鶚的《老殘遊記》中就有描述,北京的鏢局每次隻出動一兩個鏢師,哪怕是押送幾十萬兩銀子,這一兩個鏢師,也足以讓銀子順利到達目的地。“試問如此巨款,就聚瞭一二百強盜搶去,也很夠享用的,難道這一兩個鏢司務就敵得過他們嗎?”顯然,鏢師的工作能力並不靠武力體現。清朝末年的華北危機四伏,但往往隻要靠一兩個鏢師就能順利完成押送巨額財富的任務,其中所謂的“江湖規矩”發揮著重要作用。“大盜相傳有這個規矩,不作興害鏢局的。所以凡保鏢的車上,有他的字號,出門要叫個口號。這口號喊出,那大盜就覿面碰著,彼此打個招呼,也絕不動手的。”歷史上最有名的鏢師“大刀王五”就留下瞭千裡走鏢、無人敢犯的威名。

“大刀王五”本名王正誼,出身直隸滄州武術世傢,以俠義聞名於世。當事人記載,“大刀王五”“乃設鏢局於京師,以保運輜重為業,立‘子彬旗’(王五字子彬,又作子斌),數千裡無警也。”甲午戰爭失敗後,禦史安維峻上奏譴責李鴻章和李蓮英,落得革職回鄉的下場。安禦史雖然“以言獲罪,直聲震中外,人多榮之”,但京城謠傳李蓮英非常記仇,猜想安禦史“中途必死”。聽聞安維峻老傢遠在甘肅,出於英雄間的惺惺相惜,“大刀王五”主動提出護送安維峻回鄉,“車馱資皆其所出”。

影視劇中的“大刀王五”。來源/電影《大刀王五》截圖

相關推薦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