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喜全:戲曲藝術需要建立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

時間:2021-07-02 15:49:41瀏覽次數:1031

金喜全在新編京劇《蘭陵王》中的蘭陵王扮相

對於京劇的傳承與發展,金喜全說,京劇在披荊斬棘的發展道路上一路拼殺而來,有高潮,有低谷,始終與觀眾,與市場相融相生,在生存發展的考驗中不斷成熟完善。“京劇形成時期始,總有一種京劇危機論伴隨著坎坷來時路,但是一路走來,不時會出現大師級的演員,出現經典的作品,出現受到觀眾愛戴、追捧的流派、劇目。一次次使京劇挽轉危局,推向高峰。

“危機,是危中有機,市場是一把尺子,一桿秤,前輩藝術傢為瞭京劇在市場中立足,銳意進取,拓展空間。京劇發展需要一步一步走,慎重考慮,作為國粹,京劇有著巨大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不能僅僅用市場來衡量。京劇是活態的藝術,一代一代的傳承是人與人的傳承,如果有一天我們隻能在博物館裡面看到它,則有瞭深沉,少瞭生動。這就要重視戲曲教育,關心戲曲藝術的後備人才。”

戲曲需要構建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

“臺前、臺上、臺下,從學戲、演戲到教戲,我沒想到自己有朝一日會成為一名老師,通過三年多的戲校工作,我認為,所有戲曲人應該共同致力於戲曲教育評價體系的構建。當前的戲曲教育融入到全面教育范疇中,占比較小。戲曲屬於藝術教育,藝術教育又分戲劇、影視、音樂、舞蹈等門類。相對其他門類而言,戲曲是民族的,是中華民族獨有的,而戲曲教育評價體系建設起步較晚,沒有國際標準借鑒的前提,缺乏相對標準化的戲曲評價體系。積極融入新時代教育方針要求,戲曲教育評價標準盡管建構不易,但早晚要做,這是值得花時間去研究的事。”

2017年,金喜全轉到上海戲劇學院工作,擔任上海戲曲學院副院長兼任戲曲學校(中專)副校長,從舞臺到講臺已3年有餘,談及戲曲藝術教育的現狀,他說自己上中專、大學、研究生,在劇團工作,創排新戲,一路走過。“我對戲曲教育從陌生到熟悉,從認為很熟悉其實很陌生,到現在越來越熟悉但是感覺越來越陌生。”

戲曲藝術教育有自身的特性——言傳身教,因每個習藝者條件不同,同一個身段,走到每個人身上好看與否,並沒有一把共同的尺子,而這把評價的尺子在老師的眼睛裡,但是缺乏總結的依據。戲曲的小班制教學也是其特性之一,普遍一個老師帶五六十學生上一節課(一個班),但是戲曲不行,戲曲有生旦凈醜12個行當,生又分為老生、小生、武生;旦有青衣、老旦、武旦、花旦、刀馬旦;花臉分為架子花臉、銅錘花臉,醜又分文醜、武醜,這麼多的行當不能同時上一節課,也不能用同一個標準去要求。一個老師,一節劇目課如果教10個學生,已經超出極致,應接不暇瞭。但一味強調特性,忽視教育的科學和規制,則未免會走入歧路,因此建立戲曲自己的科學評價體系規制則顯得必要和迫切。”

金喜全拿上課舉例,行當不一樣,角色不一樣。比如同一個手部動作,老生要弓,花臉要撐,小生要緊,旦角要松,武生取當中,就有五種概念,五種標準。“這些標準我們都心裡明白,但是得從心裡明白到說得明白,進而轉化為做得明白,教得明白,評得明白。”

金喜全表示,戲曲教育構建自己的話語體系是一項浩大的工程,不是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要靠所有戲曲人共同努力,這將會是一件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也是戲曲藝術能夠永遠屹立於世界藝術之林的重要保證,“事在人為,隻有戲曲人共襄此舉,定可一戰成功!”

 

相關推薦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