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桐:真正的京劇大傢都是改革傢

時間:2021-05-20 17:39:36瀏覽次數:1346

舞臺藝術就是要和觀眾互動

京劇相比相聲等藝術門類,劇場互動相對含蓄,但是一經點燃,彌漫在整個演出劇場的不再是端端正正的“靜寂”空氣,懂戲的觀眾知道演員哪個點表現出彩,難掩興奮與觀看的滿足之情,叫好、喝采、鼓掌,演員受到瞭鼓舞,也就順著氣勢給予回應。談到戲曲藝術的劇場互動,舒桐說,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已經有好的勢頭,上海,天津的觀眾與臺上的演員已經有很好的互動,當演員在展示精美的表演的時候,觀眾會有很好的反饋。

舒桐在京劇《連環套》中的竇爾墩扮相

舒桐在京劇《古城會》中的張飛扮相

這次津灣的演出帶給舒桐很多觸動,尤其天津的觀眾,給他留下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天津觀眾的熱情,懂戲,讓我很感動,一上場的碰頭好,演員走的動作,他們都是有反應的,這很能刺激我們演員在舞臺上盡情地發揮。舞臺藝術就是和觀眾互動的,觀眾越是有反應,那麼演員在表現力、表現欲上,會更加地飽滿,相反,如果觀眾沒有任何反應,欣賞不瞭這門藝術,自然對演員的發揮會打折扣,所以這就是舞臺藝術,為什麼京劇藝術要在現場看。”

多年的舞臺經驗告訴舒桐,戲曲觀眾欣賞水平逐漸提高,現在看戲的年輕人接受的教育越來越高,鑒賞能力也提高瞭,這對戲曲的發展是一個很好的勢頭。

京劇從來都是雅俗共賞的 變通不能簡單化

說起對於京劇屬於陽春白雪的高雅藝術的“誤解”,舒桐說,京劇本身來源於最基層,吸收瞭各種劇種的優勢與特色,從來都是雅俗共賞的,它精美、完善,本身充滿瞭活力,代表瞭傳統藝術的精粹。“這些精美或者華彩的東西,老百姓怎麼會不喜歡呢?”相比較地方戲的粗狂,或者豪放,京劇方方面面都極其講究,從唱念做打,到服飾的華麗,顏色的搭配,都精致而精美,這是其最大特色。京劇中也有很多輕喜劇,都是從民間小調,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故事產生的,老百姓一看就看明白,很多故事都是用最簡單的故事情節,或者矛盾沖突,來闡釋深刻的道理,對觀看者產生教育意義。

舒桐在京劇《取洛陽》中的馬武扮相

京劇要變通以求擴大自身的影響力,但是自身建設而言,表演不能簡單化,作品要精致,四功五法,劇目呈現不能簡單,不能到瞭地方上,甚至鄉村演出就粗糙化,這樣不能很好地展示京劇最完美的舞臺效果,包括將戲曲帶到國外演出市場,也不能簡單化,“根據我的演出經驗,西方觀眾對於高度濃縮的精致的京劇,完全能夠看得懂,接受度很高。”

對於戲曲藝術的市場化探索之路,舒桐表示,這依然需要官方的扶持。戲曲的演出,投入成本大,戲曲演員,即使是簡簡單單的劇目《三岔口》,涉及到整個後臺,包括服化道盔,樂隊伴奏,一樣不能少,才能來保證舞臺展示。“未來戲曲的繁榮,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學習市場化的運營模式,不斷進行新的嘗試。”

戲曲要與新媒體融合 才能吸引年輕的目光

隨著新媒體傳播方式的普及化,舒桐表示,在當今時代,戲曲不可避免的也必須融入到新媒體當中,不能單單停留在簡單的電視呈現,要聯動互聯網,抖音,微信,微博,短視頻等新媒體傳播方式,戲曲人要主動大膽地去融入到新媒體中。青年人的社交方式有自身的特色,短平快的生活節奏,讓他們在劇場裡面看2-3小時的戲可能性比較小,但可以在他們閑聊、乘車刷到抖音、微博時被絢爛、華彩的的京劇片段瞬間、唱段吸引,一旦吸引到他們,就會瞭解戲曲中精粹的東西。

“我相信隻要把他們的目光吸引過來,一旦瞭解到京劇這門充滿魅力的藝術,就會逐漸走入劇場。”舒桐發現,在上海、天津等地的劇場,觀眾並不都是白頭發的老年人,劇場也活躍著不少年輕的面孔,“這對京劇,乃至於民族文化傳承是最可喜的事情,也是對民族文化命脈的最大的肯定,也對我們從事這個行業人的最大激勵。”

 

相關推薦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