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彤:角兒與角兒的碰撞,才能產生最好的火花

時間:2021-06-07 15:13:20瀏覽次數:1681

奇彤:很多人說,現在戲曲文化市場不再像以前那麼大瞭,我們的戲迷觀眾也在逐漸地老齡化,,其實戲曲裡面有很多年輕人非常喜歡的元素,在這些元素上找到年輕人會關註的點,吸引年輕人的目光,讓他們慢慢地瞭解戲曲,進而愛上戲曲。

現在比較流行的沉浸式的演出方法,如《遊園驚夢》是比較傳統的慢節奏戲,對於現在年輕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來說,他們會覺得節奏慢,詞拖沓,古典的文言文唱詞,欣賞起來比較有難度,但是變為與觀眾近距離的接觸,沉浸式的演出讓演員沉浸在觀眾中,讓觀眾參與到戲劇中,觀眾有瞭自己的存在感,體驗到戲曲表演的樂趣,慢慢地就對戲曲文化產生興趣。

對於小孩子來說,讓他們在劇場裡欣賞一場完整的劇目,難度有點高,但是小孩子會對孫悟空感興趣,可以將京劇當中的小技巧展示給小孩子看,這樣會增加他們對戲曲的關註度,這些都是很好的切入點,最終目的還是把年輕人的目光抓住,讓他們感受到戲曲藝術獨特的美。

中華網:如今大部分京劇院依然依賴國傢財政,進行自上而下的傳播。您認為,國內的京劇劇院怎樣做才能自己養活自己?

奇彤:戲曲一直靠國傢的扶持,戲曲推向市場化,是一條必然會走的路。戲曲的繁榮靠的是票房,是角兒的藝術,隻有打造好角兒的形象與角兒的藝術,觀眾才能自己願意走進劇場。評價一名角兒的好壞,一是上座率,一是專業能力。我們要打造新的市場,與市場接軌,將更多的角兒推向市場,讓更多的戲迷觀眾瞭解到京劇與角兒。

這次的京劇《龍鳳呈祥》就是將角兒的藝術最大化,把角兒的市場價值發揮到最大。我們非常難得地將京津滬三地最好的角兒湊在一個舞臺上,讓大傢一次性過足戲癮。從這次票的銷售情況來看,反響還是比較好的,觀眾對角兒是比較認可的。把最好的角兒湊在一個舞臺上,相當於高手的對決,會吸引更多觀眾的目光,這是一種推向市場的方式和手段,為戲曲市場註入一種新的運作模式,也為戲曲演員帶來更多的機遇。

中華網:從徽班進京到四大名旦,中國戲曲曾有非常輝煌的歷史,人們像追星一樣去“捧角兒”。您認為,戲曲有望恢復到以前的運營模式和火熱程度嗎?

奇彤:時代在進步,在飛速地發展,傳統的戲曲文化需要慢下來去欣賞,去回味。但要重回當年的盛況,難度有點大。首先,現在的文化資源太多,可選擇性太多,包括外來文化的沖擊。

戲曲的涵蓋量挺大的,戲曲演員是綜合性很高的職業,比如小花臉在臺上很多詞也是現掛的,就像說相聲似的,戲曲文化是很有包容性的、多元的,它是把相聲等很多元素融合在瞭一起。我覺得,如果想要重塑當年徽班進京的盛況,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戲曲人共同的努力,也希望戲迷觀眾朋友們提供更多的支持,有機會讓戲曲演員展示戲曲的魅力。

中華網:曾有人提出,戲曲如果能夠恢復或強化與觀眾的劇場互動,也許會被更多的觀眾喜愛。就好比,德雲社在進行劇場相聲演出時,相聲演員與觀眾的互動,一定程度上提升瞭粉絲的粘合度。您如何看待這種說法呢?

奇彤:劇場的演出和觀眾有絕對性的互動,比如前段時間,我演的《王寶釧》,有一折戲是王寶釧在彩樓上拋繡球招婿,有八九個演員分飾不同的士農工商,當我站在彩樓上的時候,我聽到臺下的觀眾就在嚷嚷。這就是我們演員與現場觀眾的互動,我也會假裝拋一下繡球,臺下就一下子炸口瞭,“扔給他”,其實在戲曲中像這樣的互動是很多的。

戲曲演員與觀眾的互動,不太像相聲演員那麼直接,我們會以一種非常含蓄的手段,非常有分寸的方式與觀眾互動起來。現場藝術面對不同的觀眾群,會有不同的反饋,每場的演出效果,也會有不同驚喜。

中華網:京劇怎樣與時俱進?

奇彤:戲曲文化每個時代都有更迭,比如兩百年前徽班進京的演出方式放在當今是無法衍生和繼續的,能夠傳承到今天的很多劇目都是在不斷地打磨,進步。我們戲曲人也在改變,應用時下流行的元素詞匯、音樂等,在唱腔上與現場觀眾呼應,也包括服道化,都在隨著時代的進步在做改良,戲曲演員不是一成不變的,也在吸收、展現這個時代的文化。戲曲的發展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京劇的同一出劇目在每個時間點也都是不同的,都帶有本時代的印跡。

相關推薦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