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區——讓非遺文化綻放光彩

時間:2023-03-31 09:49:38瀏覽次數:1543

大理新華村的銀匠正在制作銀器。徐俊攝

大理的古建築一角。楊繼培攝

大理的彝族打歌表演現場。徐俊攝

大理新華村一景。徐俊攝

日前,文化和旅遊部公佈瞭國傢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單,雲南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區入選。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高臺社火擺脫瀕危狀態,鶴慶縣新華村銀器賣遍瞭滇西各大景區,大理市喜洲鎮璞真紮染體驗收入占到瞭營業額的一半……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非遺文化,這幾年持續升溫。設立國傢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是對非遺保護理念和方式的重要探索與實踐。從保護一個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到整體保護文化生態,究竟能帶來哪些改變?如何從幾個人的堅守到多數人的認同?近日,本報記者走進雲南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區進行瞭深度探訪。

——編者

從日漸瀕危到有效傳承

摸清非遺底數,健全保障機制,一大批非遺得到傳承保護

中斷十幾年後,雲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高臺社火”得以復活。

搭高臺的架子早已不知道哪裡去瞭,小演員的戲服也難覓蹤跡,就連以往的牽頭人黃純也已年近八旬……2016年,雲南省大理州巍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李濤給高臺社火的描述是:“瀕危”。

在李濤看來,高臺社火瀕危,是時代變遷的結果:高臺社火原本就隻是在逢年過節時才會表演,隨著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加,沒人再張羅,高臺社火也就沒瞭表演平臺,從“大眾”逐漸淪為“小眾”。

不同非遺項目生存現狀不同,保護資源有限,但巍山高臺社火有幸成為“搶救性保護”的對象。彼時,為瞭拉動旅遊業發展,巍山縣南詔鎮正籌劃舉辦小吃節,傳統高臺社火表演有瞭用武之地。

聽說要重搞高臺社火,黃純立馬來瞭精神。高臺怎麼做、妝容怎麼化、演員怎麼站,黃純知無不言。整個服裝、道具等的制作過程,被李濤請來的團隊做瞭全程錄像。演出結束,李濤又拉著黃純錄制瞭兩個多小時的口述史。

隻要傳承人還在,傳統非遺就能復活!

黃純擔任技術指導,欽志成則忙前忙後。如今,欽志成成為巍山高臺社火的代言人。一杯茶下肚,欽志成打開瞭話匣子:“每一臺社火,呈現一個故事,故事可以換,但在巍山縣,一些經典故事不可或缺。之所以建高臺,是為瞭讓更多觀眾看得到;為瞭減重,演員都是小孩子;臺上裝‘假腳’,從下面看上去,好似一個小演員單腳站在高臺上表演,看起來才會顯得有意思。”

第二年開始,欽志成挑起瞭大梁。此後節慶,高臺社火成瞭巍山的保留節目,欽志成的徒弟也有瞭幾十號人,高臺社火算是救回來瞭!

前不久,新一屆巍山小吃節如期舉辦。作為壓軸節目,高臺社火一出現,就贏得瞭滿堂彩。不少孩子甚至跟在高臺社火後面,滿場跑。“最初小演員都是從親戚傢臨時拉來的,現在得去各個學校好好挑選瞭。”欽志成說。

為瞭這場演出,五六點鐘孩子們就開始集中化裝,而欽志成和團隊則提前一個月就開始制作道具、挑選演員。“要傳承好高臺社火,並不僅僅是喜愛這麼簡單。”欽志成說,高臺社火的傳承人不僅要懂戲曲知識,還要統籌協調幾十名演員,“組織者更像是一場演出的導演”。

“這個瀕危非遺,算是搶救回來瞭。”李濤說,非遺保護的前提是摸清傢底,巍山縣持續推進非遺項目名錄體系建設,加強分類保護。“巍山的傳統特色美食不乏食客,傳承無虞,我們就交給市場;有些非遺資源暫時還未納入非遺項目名錄,我們就開展田野調查,走訪掌握項目核心技藝的傳承人,利用多種手段,采集第一手資料,做好全面的記錄、保存。”

自2011年1月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設立以來,大理州非遺代表性項目新增492項,其中國傢級新增7項;代表性傳承人新增1810人,其中國傢級新增7人,“金字塔”結構的保護名錄體系基本形成。逐級落實代表性傳承人的傳承補助經費、不斷健全傳承人保障機制、建成體系化的傳承體驗設施265個,通過摸清底數、分類保護,一大批瀕危非遺得到有效的傳承保護。

從保護非遺到保護文化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