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區——讓非遺文化綻放光彩

時間:2023-03-31 09:49:38瀏覽次數:1544

整體性保護,讓非遺走近普通人,見人見物見生活

段樹坤沒跟妻子段銀開商量,就盤下瞭大理市喜洲鎮周城村的老紮染廠。段樹坤是紮染的省級非遺傳承人,段銀開是紮染的國傢級非遺傳承人,若論對紮染的熱愛,倆人沒分歧。可花幾百萬元盤個舊廠房,段銀開有意見。

如今,原有的辦公室成瞭紮染博物館;閑置的廠房則改成瞭遊客體驗館。“體驗課的收入,占瞭公司營業額的一半。”段傢兒媳楊志瑞,是這傢民間博物館的義務講解員,除瞭跟遊客講解白族紮染,還不忘介紹大理文化,“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在這座舊廠房裡都得到瞭展示。

對不少年輕人來說,親手制作一塊紮染方巾,是和蒼山洱海、古城雙廊並列的遊覽項目之一;而對不少傢長來說,讓自己的孩子體驗非遺,也很有意義。“100塊錢買塊紮染工藝品或許有很多人會猶豫,可是花100塊錢體驗一個小時傳統文化,卻沒有幾個人會覺得不值。”楊志瑞說,“遊客瞭解瞭紮染的歷史,體驗瞭‘紮’的過程,更願意花錢買我們的產品。”

伴隨著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遷,不少傳統文化失去瞭賴以生存的社會土壤,甚至逐漸消失。“不少非遺傳統文化靠的是口口相傳,可是不少老傳承人已經不在瞭,如何傳承?”巍山打歌非遺傳承人字汝民說,非遺是傳統文化的代表,但傳統文化並不僅僅是非遺,要保護好非遺,必須同時整體性保護好傳統文化,讓非遺走進普通人的生活。

無形的文化,離不開有形的城鎮、村落。大理州著力保護非遺存續空間,對與非遺關系密切的文物保護單位、名勝古跡以及自然景觀等重點區域進行認定、建檔和掛牌,定期評估。特別是以洱海周邊區域等八個重點保護區域為核心,以國傢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傳統村落等為支點,以非遺旅遊小鎮、街區、景區為突破點,以非遺代表性項目為依托,齊聚發力,構建起傳統文化整體保護框架,大理市喜洲鎮正是整體保護的典型代表。

對傳統文化保護的一個利好消息是,旅遊正成為一個有效的抓手。作為國內熱門旅遊目的地,大理非遺保護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憑借獨特的自然風光與深厚的歷史底蘊,吸引瞭大量遊客。而以非遺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又與星羅棋佈的文物古跡、風貌依舊的傳統村落相互依存,為整體性保護創造瞭條件。

在周城村,白族老阿媽在博物館指導遊客穿針,當地婦女則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紮佈,紮染正重新回歸村民的生活:紮的過程散佈全村,染則回歸廠房。老人的技藝沒丟,紮染興趣班開進瞭學校。“以往年輕人覺得在外面買的好,現在年輕人都認為手工做的好。”楊志瑞說,在周城村,紮染是老人們的一種生產方式,也是不少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樂趣,紮染文化正在走進人們的生活。

從小眾化到大眾化

為傳統文化搭臺,讓非遺走進校園,提升非遺參與度

“黨委政府對我們最大的支持,並不是資金,而是給平臺!”大本曲省級非遺傳承人趙政忠說,原本大本曲隻是自己和老夥計們自娛自樂的項目,如今卻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成瞭當地政策宣講、倡導文明新風的重要方式。大理市引導大本曲團隊結合最新政策排練,調是大本曲,唱的卻是現代生活、最新政策,既解決瞭傳統非遺表演團隊日常活動經費緊張問題,也讓宣講更加鮮活。

對絕大多數非遺來說,最缺的依然是流量。道理並不復雜:如果完全靠市場調節,文化很難在寸土寸金之處有立足之地。如果沒有足夠的流量,非遺註定隻能在小范圍內傳承,不僅無法完成價值的實現,也註定日漸萎縮。

非遺的多樣性,註定瞭其分散在各處,這為非遺價值的轉化提出瞭挑戰——很少有遊客會為瞭參觀一項項非遺走遍一個個村落。大理州通過舉辦節慶活動、設立常態化的非遺街區,為遊客體驗非遺創造瞭條件。

記者采訪發現,相對於資金支持,不少傳承人更在乎的是政府提供的平臺。“沒見過非遺,怎麼會愛上非遺?”趙政忠說,大本曲這樣的劇目傳統上是在田間地頭、房前屋後完成瞭傳承:老人時不時唱一曲,孩子跟著做農活耳濡目染;如今孩子都進瞭學校,傳承沒瞭條件。大理市持續推進非遺進校園工作,讓孩子體驗紮染、聽大本曲,也為非遺傳承埋下瞭種子。

大理州建成13個非遺進校園示范學校,每年由非遺保護部門組織開展的進校園活動達40多場次。非遺進企業、進度假區,非遺市集、非遺美食節等特色鮮明的活動每年更是多達200多場,提升瞭非遺的“可見度”和參與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