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竟與屈原無關?在山東,有這樣一個傳說……

時間:2023-06-21 14:54:18瀏覽次數:945

今年的6月22日是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端午節。又是一年端午至,粽葉飄香,艾草沁鼻。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

端午節始於春秋戰國之際,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不一,其中以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最大。還有地區認為應為紀念春秋時期的大夫伍子胥。此外,在浙江紹興一代,孝女曹娥投江救父的傳說亦是當地廣為流傳的端午節來源。

事實上,在山東多個地區,民間流傳著關於端午來源的傳說——禿尾巴老李的故事。

傳說中,禿尾巴老李是一條心地善良的黑龍,與代表邪惡的白龍抗爭,百姓將粽子投入江中喂給黑龍吃。在五月初五這天,黑龍取得瞭勝利,端午節便是為瞭紀念其而誕生。

清朝袁枚撰寫的《子不語》記載:“山東文登縣畢氏婦,三月間浣衣池上,見樹上有李,大如雞卵。心異之,以為暮春時不應有李,采而食焉,甘美異常。自此腹中拳然,遂有孕。十四月產一小龍,長二尺許,墜地即飛去。到清晨必來飲其母之乳。父惡而持刀逐之,斷其尾,小龍從此不來……”

袁枚所寫的故事不過寥寥數字,這個故事還有許多其它的演繹與版本。其中在棗莊滕州、濟寧曲阜、聊城陽谷、日照莒縣、青島即墨等地均有類似傳說。

濟南民俗專傢張繼平表示,過去,人們科學知識匱乏,對於一些自然現象會附會上一些神話傳說。禿尾巴老李的故事也因地域不同呈現出內容和細節上的差異。每年夏季,從西北方向而來的暴風雨夾著冰雹的惡劣天氣,在濟南被稱為“禿尾巴老李回傢”。

傳說,有一李姓人有一年在河中撿到一隻蛟龍蛋,吞食後,化作一條蛟龍,被鎖在濟南的舜井裡。後來它掙脫鎖鏈逃跑時,被值守官抓住尾巴,蛟龍用力一掙,掙斷一截尾巴騰空而去,從此它被稱為“禿尾巴老李”。每年回濟南省親時,它都足踏烏雲,攜風帶雨夾雜著冰雹。此時,當地百姓即取出菜刀扔向空中,據傳這樣可以把“禿尾巴老李”嚇跑,頃刻間就會雨過天晴。

保護傳承民俗傳說,對於維系不同地域人民的思想情感具有重要意義。2008年,山東省即墨市、莒縣、文登市、諸城市申報的禿尾巴老李的傳說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瞭第二批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乾隆《歷城縣志·風俗》載:“仲夏月五日,書門符,懸艾虎,系彩線,黍角相饋。士大夫攜酒泛舟,作折筒飲,即小民亦攜壺劇飲樹下。”其實,除瞭端午節起源說有所不同外,山東人過端午節和其他地方並沒有太大差異。比如說,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蒿和菖蒲、鬥百草、飲藥酒等。這些獨特的民俗活動,傳承著千百年來中國人別有情趣的生活方式。

年復一年,佳節輪回,端午節日習俗不斷綿延傳承,傳遞瞭中國人質樸深厚的情感,更傳達出中華民族為瞭追求美好生活而不斷前行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