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上的“星空電影院”(藝近人和)

時間:2023-07-14 08:53:35瀏覽次數:1742

見參最喜歡聽的,就是觀眾們喊“再放一個!再放一個!”加查縣電影放映隊每年的任務是放映888場,但放映隊每年都超額完成任務,2021年放瞭900多場,觀眾超過瞭1.9萬人次。對放映隊員來說,電影放映的場次並不是單純的數字,更是一份責任。

無論故事片還是科教片,這裡的人們都喜歡看

加查縣電影放映隊有6人,都是年屆花甲的老兄弟。嘉措曾是放映隊的骨幹,經常上到海拔4800多米的牧區放電影。常年奔波讓他患上瞭類風濕,膝關節變形嚴重,但他依然懷念放電影的日子。“那時候用馬匹馱設備,最遠的地方有60公裡,足足要走上一整天。放映隊自己背著糧食,自己做飯,3個石頭壘個灶,煮個茶,就著糌粑,就是一頓飯。”嘉措分管的片區有18個放映點,從1978年開始,他硬憑著人背馬馱,保證每個月都能到每個點上放電影。

“電影拷貝膠片放在鐵盒子裡,重得很,一個人最多背3個。每次放映都要背七八個拷貝膠片。”見參印象裡,最重的是發電機。“1101發電機差不多是一個人的重量,需要兩個人輪流背,才能背得動。”

“最苦的是沒有電。”隊員索朗多佈傑說,“發電機壞瞭,隻能背到縣城裡維修。經常壞,經常修,放映隊員基本上都經歷過發電機突發故障,以至於每個人也都掌握瞭一些簡單的維修技巧。”

大傢的零散回憶,還原出一個個溫馨的畫面。發電機壞瞭,村民們會一直等,哪怕等到晚上12點。有的村民幹脆幫著一起修發電機。但如果擴音器壞瞭,他們就會非常失望,一遍遍地詢問下次啥時再來。隻要有放電影的消息,大傢就奔走相告,呼朋喚友,村裡像過節一樣熱鬧。見到放映隊員來瞭,人們都會準備青稞酒、煮雞蛋,好吃的東西都會拿出來。

放電影差點讓嘉措丟瞭命。1993年10月,翻越雪山去崔久鄉放電影,嘉措帶著被子騎在馬上,另一頭犛牛馱著電影機。一場暴雪突然而至,雪沒過瞭腿,嘉措被困瞭5個小時,人們找到他的時候,天已經黑瞭。“當時感覺腿燒得疼,其實就是被凍傷瞭。”嘉措一心想著不能耽誤放映任務,硬是讓村民們把自己抱到電影機旁,堅持到放映完。遇險之後的3年,嘉措都是在病床上度過的。

2000年以後,發電機質量變好瞭,放映機也就很少出現故障。2005年後,加查縣的鄉鎮陸續通瞭電。到瞭2015年,放映隊基本上不再為電發愁。

“現在,交通出行條件大為改善,除瞭小部分通村路還是土路,從縣裡到每個鄉都有柏油路。”見參說,從他傢所在的加查鎮到最遠的放映點壩鄉秋巴村有114公裡的路,柏油路占70%,土路占30%,有的路段海拔在4500米以上。

如今,手機、網絡逐漸走進瞭高原。“信息渠道越來越廣,我們會選擇一些居住比較集中的村子放電影。”無論故事片還是科教片,這裡的人們都喜歡看,而西藏題材的故事片,更容易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見參拿出一張存儲卡:“這裡面可以存20部影片,戰爭片、愛情片、科幻片應有盡有,這在過去根本想不到。”

放映隊走出瞭新中國第一位藏族院士

從農奴的兒子到國際知名地熱專傢,多吉是新中國第一位藏族院士。鮮為人知的是,多吉也曾是一名電影放映員。

上世紀70年代初,西藏山南地區開辦過一批“赤腳放映員”培訓班,招收瞭30多人,20歲的多吉是其中一員。那時,他在洛林鄉、哲巴溝附近放映電影,還負責維修放映機、發電機和粘接膠片。“電影膠片經常斷裂,我需要把壞的剪掉,再拼接粘好。因為電影機播放的速度快,拼接不好就會卡。”經過勤學苦練,多吉可以在2—3分鐘內就將故障排除。

“有的農牧民群眾走10公裡的山路來看電影。”多吉回憶說,“《渡江偵察記》等革命歷史題材電影很受歡迎。”他們用腳踏式發電機,放一次電影就是兩個多小時,1米多寬的架子,兩個人同時用腳踏,才稍微輕松些。

放電影遇到過危險。翻越大山,蹚過大河,如果大水把路沖壞瞭,隻能等待救援。最長的一次,多吉等瞭3天。發電機有80多公斤,放映機有30多公斤,下鄉時,電影放映機和發電機要靠犛牛和馬等牲畜來馱,“最擔心馬受驚摔壞瞭機器”。多吉到山南地區換片子,每月至少跑兩三次,途中還要翻過海拔近5000米的佈丹拉山。夏天蹚水而過,路不好走,但他始終覺得“自己很幸運”。

多吉走上科研之路,與電影放映隊也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第一次青藏科考期間,有五六名科考隊員住在加查縣禮堂邊上。“當時能到縣裡看電影,就是最好的娛樂。”多吉由此結識瞭青藏科考隊的成員。科考隊的工作讓多吉第一次有瞭地質的概念,並被他們踏遍千山萬水為祖國建設“尋寶”的精神和事跡深深鼓舞。1974年,為瞭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在國傢政策的支持下,多吉和20多名藏族年輕人被推薦到千裡之外的成都地質學院(現為成都理工大學)讀書。由此,他轉換到另一條人生賽道。

相關推薦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