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關心考古的故事

時間:2023-08-01 14:51:16瀏覽次數:1548

遊人在位於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巖前鎮的萬壽巖遺址船帆洞遊覽(2020年4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薑克紅/攝

這裡記載瞭18.5萬年前古人類繁衍生息的悠悠歲月,更銘刻下時任福建省代省長習近平搶救遺址的感人故事。

由於萬壽巖蘊藏豐富的石灰巖資源,當地一傢鋼鐵廠從上世紀70年代就在山體上采礦。1999年12月底,福建省文化廳向省政府提交瞭“關於三明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保護有關情況的緊急匯報”。

2000年1月1日,習近平同志迅速作出批示:三明市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是我省史前考古的首次重要發現,也是國內罕見的重要史前遺存,必須認真妥善地加以保護。

批示強調,萬壽巖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作為不可再生的珍貴文物資源,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後代,任何個人和單位都不能為瞭謀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壞全社會和後代的利益。

在習近平同志關心下,鋼鐵廠立即停止瞭在萬壽巖的采礦爆破,福建省文化部門展開對遺址區域進一步的發掘、考證和保護工作。

2019年,萬壽巖國傢考古遺址公園正式開園。導覽手冊上的這段話,道明瞭遺址保護的初心:“恢復生態,保護文物,延續文脈……使碧水、青山、溶洞、森林、田園、古文化融會貫通”。

對於考古遺址的保護,習近平總書記既有大處著眼的深謀遠慮,也有體察入微的悉心關懷。

杭州城南的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裡,一條距今已有約8000年歷史的獨木舟靜靜“停泊”在遺址廳。2005年4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來到這裡調研。

現場有攝影記者為瞭尋找最好的拍攝角度,跨進瞭遺址保護區。見此情景,習近平同志停下腳步,和善地請記者離開保護區,並提醒道:“拍照是小事,文物保護是大事,大傢都出去吧。”

在場的人們深受教育。一位記者說:“後來我每次到跨湖橋遺址博物館,都記得要放輕腳步。”

腳步之“輕”,折射的是文物保護分量之“重”。

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首都博物館,參觀北京歷史文化展覽。他一邊認真觀看、聽取介紹,一邊同專傢交流討論。

在珍貴館藏文物展臺,習近平總書記提醒忙著拍攝的記者們“小心別碰到”。話語親切,飽含深意,讓大傢為之感動。

2021年,一篇題為《關於當前我國考古工作面臨的編制與從業人員嚴重不足的問題》的文章,引起瞭習近平總書記的註意。

文章說:“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野外考古工作的工作量將成倍增加,對於田野一線的考古工作人員,必定將會有更大的需求。”

看到文章後,習近平總書記迅速作出重要指示,推動解決相關問題。

對於考古人才的培養,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指出“要積極培養壯大考古隊伍,讓更多年輕人熱愛、投身考古事業,讓考古事業後繼有人、人才輩出”。

2012年6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傢副主席的習近平到北京大學調研高校黨建工作時,特地看望瞭考古文博學院2009級學生,勉勵他們學好專業,為中華民族文化傳承和祖國建設多作貢獻。

第二年的五四青年節前夕,考古文博學院2009級本科團支部全體同學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瞭近一年來的學習、生活、思想情況等。

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深情地說:“得知你們近一年來不僅校園學習取得新的進步,而且在野外考古實習中很有收獲,甚為欣慰。”

從文物考古學科專業和培養體系建設不斷加強,到考古學國傢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實施,再到《考古探掘工國傢職業技能標準》編制工作有序推進……在習近平總書記關心下,我國考古人才培養機制更加健全。越來越多的考古工作者忙碌在田野之間,在對古老文明上下求索中,探知中華文明的根脈。

“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

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古都西安主持首屆中國-中亞峰會。贈送中亞國傢元首的禮品中,有一件“何尊”。其銘文中“宅茲中國”,留下“中國”一詞的最早文字記錄。

觀眾在北京中國國傢博物館“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上參觀西周早期禮器何尊(2020年8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金良快/攝

文物會說話。透過“宅茲中國”,人們不斷理解“何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