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關心考古的故事

時間:2023-08-01 14:51:16瀏覽次數:1549

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政協聯組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闡述瞭對文化自信的深邃思考:“我們現在是距離中華民族文化復興最近的一個時代。我們自信起來瞭。人們怎麼想問題,都跟五千年文化積淀下來的基因血脈有關。自己的寶貝還得自己識寶,自己不要輕慢瞭。”

浙江龍泉青瓷博物館,記述著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時的一段往事。

一次,習近平同志到龍泉縣調研,當地匯報龍泉窯楓洞巖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重大成果,但現有博物館無法容納出土文物。習近平同志當場表示,龍泉青瓷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有必要建一個青瓷博物館。

他還特別叮囑,新館不一定規模很大,但一定要有個性和特色。

很快,省財政部門落實瞭補助資金,博物館建設項目隨之啟動。

龍泉人說,在龍泉這樣一個當時的山區窮縣,如果沒有習近平同志的關心,絕不可能建成這座博物館。

始終懷著這份深沉的歷史責任感,習近平總書記關心指引考古事業不斷煥發新的光彩。

2017年4月19日,在廣西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海市合浦縣漢代文化博物館。

遊人在廣西合浦縣漢代文化博物館內參觀(2019年5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魯鵬/攝

細細察看合浦漢墓出土的我國古代青銅器、陶器和域外陶器、琥珀、琉璃,習近平總書記有感而發:“向海之路是一個國傢發展的重要途徑,這裡圍繞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陳列的文物都是歷史、是文化。”

“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習近平總書記意味深長地說。

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考古還是推動國際人文合作的重要方式。

“你從哪兒來?”

“一定要把文物保護好。”

2016年6月22日,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幹。在繁忙的國事訪問行程中,習近平總書記專門抽出時間在下榻酒店會見瞭在烏開展文物保護和考古合作的中方文物考古工作者,親切詢問每個人的姓名和在烏開展項目的內容,讓大傢激動不已、備感振奮。

在秘魯國傢考古人類學歷史博物館,指著秦朝兵馬俑自豪介紹:“這件文物來自中華文明的發源地,陜西。也是我的老傢。”

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以法門寺出土琉璃器為例,說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

湖北省博物館工作人員對曾侯乙編鐘進行調試安裝(2021年10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肖藝九/攝

在湖北省博物館,同外方領導人共同聆聽曾侯乙編鐘的悅耳之音。

……

習近平總書記一次次親自擔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讓中華瑰寶名揚天下,用中國故事感動世界。

如今,我國有32傢機構赴外開展36項聯合考古項目,同40餘傢國外科研院所、博物館等建立瞭良好關系。聯合考古涵蓋瞭人類起源、世界古代文明、絲綢之路考古研究等前沿課題,同步推動人才培訓、文化交流取得顯著成果。

“我們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習近平總書記生動的話語為新時代考古事業發展指明瞭方向。

行進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上,考古,這門觀往以知來的大學問,必將為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不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