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白瓷講好景德鎮千年故事

時間:2023-08-24 10:34:09瀏覽次數:1211

用青白瓷講好景德鎮千年故事——南市街遺址群保護開發調查與思考

作者:景德鎮國傢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發展研究課題組課題組組長:郭建暉;成員:王廣兵、謝永芳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景德鎮是享譽世界的“瓷都”,歷經千年而不衰,工業遺存和古瓷窯遺址分佈之廣、數量之多、規模之大、跨度之長世所罕見。南窯、南市街、湖田窯、禦窯……這些文化遺產見證和記錄瞭瓷都悠久的陶瓷文化。近年來,景德鎮充分利用陶瓷文化優勢,推動陶瓷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打造瞭代表百年陶瓷工業史的網紅打卡地——陶溪川文創街區、代表六百年禦窯史的文化新地標——禦窯廠國傢考古遺址公園,但溯源瓷都一千年前制瓷歷史根脈的文旅產品相對稀缺。為深入挖掘景德鎮千年陶瓷文化價值,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建好景德鎮國傢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打造對外文化交流新平臺”重要指示精神,景德鎮國傢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發展研究課題組圍繞景德鎮南市街遺址群保護開發、怎樣用青白瓷講好景德鎮千年故事等進行瞭深入調研,並就如何守正創新激活“千年瓷元”提出對策建議。

觀眾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展廳內參觀。朱定文攝/光明圖片

景德鎮青年工匠傳承傳統制瓷技藝。資料圖片

景德鎮陶溪川文創園一角資料圖片

南市街古窯址資料圖片

南市街遺址群資料圖片

“千年瓷元”亟待激活重生

在景德鎮,“南市街”是一個行業內傢喻戶曉,卻隱藏在歷史深處的名字。該地名最早出現在清康熙年間編撰的《浮梁縣志》上,因地處浮梁縣南部,沿窯成市、聚集人居、形成街市而得名。南市街是青白瓷的創燒地,青白瓷讓景德鎮名揚天下,並得饒玉之美稱。由於海外陶瓷界普遍將青白瓷視為景德鎮的成名之作,南市街也被稱為青白瓷的故鄉和景德鎮的“千年瓷元”。

南市街遺址群的分佈狀況和歷史變遷

南市街是一個自然村,隸屬於景德鎮市浮梁縣壽安鎮朱溪行政村,距景德鎮市區14公裡。南市街古窯遺址坐落在村南端,遺存分佈總面積約6萬平方米,是目前景德鎮市已發現的單體面積最大的窯業遺存,因尚未進行過重點調查和正式考古發掘,1983年僅被認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少專傢依據遺址規模和地面采集的部分遺物標本分析認為,南市街古窯遺址的價值和意義應不亞於1972年試掘、1982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湖田窯。

南市街遺址群是指以南市街為中心,在壽安鎮形成的一個大規模青白瓷生產集群(狹義的南市街指的是南市街村,廣義的南市街指的是南市街遺址群,本調研中將南市街遺址群簡稱南市街)。該遺址群集中分佈於小南河流域,覆蓋瞭現浮梁縣境內的壽安鎮以及湘湖鎮的個別村莊,含上百個重要的千年古瓷窯遺址,面積約30平方公裡。《景德鎮文史資料第24輯》記載,南市街初步出土的青白瓷胎骨純白細膩,釉面光潔滋潤,釉色有淡青、水綠、粉青、淺綠,均呈色較佳;青白瓷產品有碗、盆、壺、盞、盞托、粉盒等,器物造型和胎釉與湖田窯宋代產品相似。整個北宋時期,景德鎮青白瓷一直是宮廷用瓷的組成部分,瓷器貿易也十分活躍。“景德鎮陶,昔三百餘座”“村村陶埏,處處窯火”,隨著產量的不斷增加,青白瓷制品取代其他質地的器皿,飛入尋常百姓傢,走向大眾化。

到南宋中期,由於瓷石枯竭和交通條件限制等原因,南市街窯業開始轉移。至元代,南市街窯場終燒,退出歷史舞臺,南市街的工匠攜青白瓷制瓷技藝隨窯業和制瓷中心的變化發生代際轉移,先後進入到周邊窯場和景德鎮市區的窯場,成為明清禦窯制作體系的奠定者。

今日南市街已不復當年窯業繁盛景象,留在青山綠水間的,隻有原料開采遺跡、碼頭運輸遺存和大量遍佈山野的制瓷燒瓷遺址。放眼望去,山間、田間、河邊高達或深達數米的窯業遺存呈帶狀分佈,匣缽和瓷器殘片俯拾皆是。除鴻興等個別村鎮仍有市級非遺傳承人在用古法生產釉灰,當地已基本沒有制瓷生產。目前,南市街所處的壽安鎮內居住有戶籍人口約2萬人,主要從事種植養殖業,村莊依山而建、傍河而居,被廣袤的稻田和蔥鬱的綠樹所環繞,山、水、林、田、路大致呈圈狀分佈,一派田園風光,靜謐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