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文物”體驗展體驗如何?

時間:2023-12-27 10:09:16瀏覽次數:973

日前,“三星堆沉浸式光影藝術展”在北京遇見博物館開啟,雖然展出的多為文物復制品,但體感互動、聲光影交互等科技的運用,依舊吸引瞭不少觀眾。

三星堆文化一直是人們關註的焦點。據瞭解,多個以“三星堆”為主題的IP展覽在北京亮相。9月30日,“你好!三星堆”北京站不僅涵蓋瞭來自三星堆博物館的文獻資料、原版視頻和授權文物復刻品,更通過現代科技及設備,構建瞭電影級的光影空間。

在VR沉浸探索體驗展“哇嗚!三星堆”上,戴上VR頭顯,觀眾瞬間來到數千年前的成都平原,跟隨虛擬角色——講解員“小星”、青銅小人“小堆堆”、高冷嚴肅的“大祭司”,一起漫遊古蜀。在恢弘的神殿裡感受三星堆文物的震撼和古蜀文明的前世今生。

此外,故宮騰訊沉浸式數字體驗展利用攝影測量、虛擬現實、裸眼3D等技術手段,360度復原瞭幾乎從不對外開放的乾隆皇帝的倦勤齋,給參與者帶來瞭“全感知+沉浸式”文博互動新體驗。蘇州灣數字藝術館采用分層渲染核心技術等,按照1∶1比例高清復刻北宋王希孟《千裡江山圖》後呈現的動態數字長卷《畫遊千裡江山》,讓遊客在置身其中的同時,產生“神遊物外”之感。

這些“無文物”的沉浸式展覽除瞭用燈光點綴空間,多以數字技術營造身臨其境之感,觀眾可以近距離觀察文物,既保護瞭文物,也優化瞭觀眾遊覽體驗。觀眾在觀展時,還可與主題板塊內容進行互動。

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曾繁文介紹,隨著體驗產品和服務的不斷更新,文博展覽正成為吸引年輕人的集聚地,體驗性與互動性更強的沉浸式業態受到消費者的喜愛。“沉浸式體驗能夠獲得年輕人的青睞,主要在於其娛樂性、參與性、互動性等特點。”曾繁文說。

“盡管實物在展覽中的地位不可替代,但科技的運用為博物館帶來瞭全新的活力和創意。”國傢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西南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兼首席專傢馬健認為,“科技與實物共同構建瞭豐富多彩的博物館體驗,為文化傳承註入瞭新的活力。”

在首都師范大學創意產業與傳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觀恒文化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郭嘉看來,文物數字化可使文物信息的傳播與文物知識交流更方便。博物館可以通過互聯網,以圖片、文字、多媒體等多種形式向全球進行廣泛的傳播,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拓寬瞭文物宣傳范圍和力度。另外,一旦實體文物受到損毀,或在保管過程中被腐蝕,那麼,文物還將以數字化的方式存在。這種情況下,觀眾也可近距離、多感官沉浸式體驗文物的魅力。

“參與沉浸式文物IP展覽的主體不僅有博物館,還有獲得IP授權的民營機構。”郭嘉介紹,數字技術豐富瞭博物館的形態。未來,通過人工智能、元宇宙等,虛實融合技術將進一步推動博物館向沉浸式博物館躍進,為觀眾帶來更多驚喜。

對於沉浸式文物IP展覽,觀眾評價褒貶不一,沉浸式光影展覽無法“沉浸”進去、“內容太單薄”等成為吐槽點。目前市場上的光影展除瞭內容上良莠不齊、形式單一,在技術環節上也相對薄弱,直接影響觀感體驗。馬健坦言,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在沉浸式文物IP展覽空間植入優質的文化內容,更大程度發揮博物館文化教育功能,是未來博物館在打造沉浸式文博空間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問題。

曾繁文表示,對文博機構來說,沉浸式文博展覽不能一味“炫技”而忽略文化內涵。要結合自身的文化資源和特色,用多元化、全方位、多角度的方式探索,真正讓“沉浸式”落地。應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引領觀眾思考展覽背後的人文內涵與精神內核。曾繁文建議,未來博物館的發展,要更加重視內容和場景的融合創新、文化氛圍的科學營造、遊覽的設施配套和博物館主題項目的可持續運營等。

“數字技術正深度融入時代的文化表達、藝術創作、文旅消費與情感共鳴,其應用前景日益廣闊。”如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卜希霆所言,通過實體物理空間與虛擬數字空間認知之間的跨界融通,可以營造虛實共生的沉浸式博覽體驗路徑,同時打破原有的展陳閾限,充分調動每個參觀者的個性化參與,參觀者與數字文物“沉浸式互動”,可以進一步增強參觀者對展陳內容的體驗、領會與沉浸感知。

本報記者劉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