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古文明:石峁的十件核心文物!

時間:2023-10-13 17:18:38瀏覽次數:777

石峁遺址位於陜西省神木市石峁村,地處黃河西岸、黃土高原北端,主要遺存為距今4300年-3800年左右的石砌城址,是東亞地區所見新石器時代規模最大的城址,面積超過400萬平方米。

石峁遺址皇城臺|來源於國傢文物局

城址由皇城臺、內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並相對獨立的城垣構成,城內密佈宮殿建築、房址、墓葬、手工業作坊等遺跡,城外數座人工修築的“哨所”類建築遺跡,城門、城垣及大型建築均由石頭包砌,防禦性體現得非常明顯。

遺址出土瞭陶器、玉器、骨器、銅器、石雕、壁畫和紝木等大量重要文物。

陶鷹

陶鷹|高50厘米,出土於石峁遺址|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在中國北方,鷹通常被認為是神的使者或化身。石峁陶鷹發現於具有宮城性質的皇城臺,可能與王權或宗教祭祀等活動有關。

陶鷹在“何以文明”石峁場景中

從出土情況看,陶鷹在當時遭到瞭有意的破壞,可能是石峁晚期統治者廢棄瞭之前與陶鷹相關的信仰或習俗,反襯出陶鷹在石峁早期文化中作為精神圖騰的重要性。

雙人面石雕

雙人面石雕|直徑約50厘米,高近1米,出土於石峁遺址|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石峁城墻上砌有大量的石雕構件,雕刻技藝成熟,陰刻、浮雕、圓雕,技法多樣。主要紋飾有人面紋、動物紋、神獸紋和幾何紋等,多見對稱式構圖。

雙人面石雕在“何以文明”石峁場景中

石峁石雕展現出瞭早期中國的文明高度和藝術水平,並對商周青銅器的造型裝飾藝術產生瞭重要影響。

口簧

口簧|長8-9厘米,寬1厘米,厚0.1厘米,出土於石峁遺址|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簧是世界性的原始樂器,也是常見於我國先秦文獻的遠古樂器。簧多以骨或竹子制作,由簧鞘、簧舌及拉線等組成,以口腔作為共鳴器,通過撥動彈性簧舌振動發出的基頻音及其諧波音來演奏曲調,是漢唐鐵簧、明清口琴的前身。

口簧在“何以文明”石峁場景中

目前考古發現的簧主要分佈於北方地區,與古代遊牧民族和草原文化有關,陶寺與石峁均有發現。石峁骨簧主要出土於皇城臺遺址,與骨笛、骨管哨、陶球哨一起,構建瞭石峁宮城的音樂形態。

骨針

骨針|長2-10厘米,出土於石峁遺址|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石峁遺址中出土瞭上萬枚骨針,還原瞭骨針制作的全流程“制作鏈”,從骨料處理到骨器制作,分工明確,步驟清晰,屬典型的集中生產與管理。

骨針在“何以文明”石峁場景中

掌握核心生產技術的手工業者被集中安置於高等級貴族生活區。骨針生產量明顯超過石峁古城生產、生活的需求量,反映出石峁骨針制造業還承擔著與周鄰地區通過交換獲得其他資源的功能。

陶鬲

陶鬲|口徑22厘米,腹徑49厘米,襠高14厘米,高43厘米,出土於石峁遺址|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陶鬲夾砂灰陶,陶色亮灰。直口,厚圓唇,矮領豎直,袋足自領下鼓出,三足聚合於襠部,襠部有明顯的瘤狀下凸。

陶鬲在“何以文明”石峁場景中

器身上腹部有兩個對稱的梯形銴,其一位於襠部正中上方,另一位於對稱的袋足正上部。領部抹光,以下通體飾細密的斜向繩紋,足內側飾交錯繩紋。

石刀

石刀|長10厘米,寬4.2-6厘米,出土於石峁遺址|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石刀是石峁遺址中常見的石制工具。石刀上不見用於收割禾本科植物形成的大量長而直的線狀痕,說明不是收割工具,而可能用在制作發酵酒或其他食物步驟中的初期階段,如加工固體狀態的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