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不朽的玉甲——中國漢代文物精品展”

時間:2023-08-09 10:50:48瀏覽次數:1846

2023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2015年,匈牙利成為首個加入這一倡議的歐洲國傢。6月24日,由上海博物館(以下簡稱上博)領銜徐州博物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舉辦的“不朽的玉甲——中國漢代文物精品展”在匈牙利南部城市塞格德的莫拉·弗朗茨博物館開幕。這一天,恰逢匈牙利博物館日,展覽開放至午夜12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深深打動瞭當日前來參觀的近萬名觀眾。展覽將延續至12月31日,隨後在多國巡回展出,旨在激發海外受眾對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興趣、加深瞭解,增進各國文明的交流互鑒。

自漢開篇,華章璀璨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蘊涵廣博。漢朝具有世界影響力,和同時代亞歐大陸的古羅馬、貴霜、安息並稱於世。在本次展覽中,上博集結工藝研究部、青銅研究部、陶瓷研究部的多名專業人員商討、研究展陳內容,確定以絲路漸成之時的漢代為主題,分為“生活的藝術”“敦睦的智慧”“信仰的光芒”和“絲路的繁盛”4個單元。玉器、漆器、陶器、青銅器、印章、石刻、錢幣等百餘件(組)文物精品,引領海外觀眾從西漢啟程,穿梭千年光陰,一覽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光輝燦爛的歷史華章。

在儒傢思想影響下,漢代社會倡導親善和睦、安居樂業,手工業得到長足發展,器物制作漸重實用,工匠們在紋飾和造型中融入對世界的細致觀察與匠心巧思。展覽第一單元“生活的藝術”展出畫像磚、畫像石、陶壺、陶燈、漆杯、漆奩、銅鏡、銅帶鉤等文物,展現瞭漢代建築、器用、妝飾等物品精巧的制作工藝。在器用類文物中,一件西漢漆耳杯上的彩繪魚紋尤得匈方展陳人員的喜愛,被運用於展櫃頂部裝飾。耳杯呈橢圓形,口微斂,弧腹,平底,兩側新月形耳微翹。杯為木胎斫制,內髹朱漆,外部及耳部髹黑漆。內底中央以黑漆細描一魚,並用深淺不同的黑漆區分髹塗魚眼、魚鱗、魚尾等。魚身修長,似在水中悠遊,生趣盎然。西漢是中國古代漆器發展的高峰時期,飲酒具較食具在當時更受重視,又以漆杯為出土數量最多、使用時間最長的器類之一。考古發現,漆杯常與卮、盤等配套,反映出漢代“百禮之會,非酒不行”的社會風俗。

建漢之初,漢代統治者實行“郡國並行制”。兩漢悠悠400餘年,今江蘇徐州一帶曾屬7個不同的諸侯國,歷經數十位諸侯王,是漢代中央政府為鞏固統治而推行分封制度的集中體現地之一。“敦睦的智慧”單元精選徐州獅子山楚王陵出土的數件玉器文物,其中虎頭形玉枕飾為某代楚王玉枕上的附件,由新疆和田青白玉精雕而成,晶瑩剔透、虎虎生威。這批出土玉器用料精良、工藝卓著,是當時諸侯王權力和地位的寫照,也是西漢早期“廣彊庶孽,以鎮撫四海,用承衛天子也”這一政治制度的縮影。

漢代民眾對宇宙和未知世界的理解飛揚浪漫,他們想象出天空四象、飛鳳遊龍和神仙居所,創造瞭一個逍遙自在、雄奇多彩的信仰世界。“信仰的光芒”單元中的四靈紋勝形玉佩濃縮展現瞭漢代人的精神世界。佩上淺刻篆書銘文“長宜子孫,延壽萬年”,並以透雕手法雕出“天之四靈”,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4種具有方位意義的靈獸。“四靈”常以較為固定的方陣出現在漢代畫像石、壁畫、銅鏡、陶器等物質載體上,寓意天下大治、人民安居樂業。玉佩所作“勝”形則來自古籍《山海經》中對西王母外貌的描述:“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由於漢代精心經營西域,與“西極”相關的西王母神話流行甚廣。有學者認為,漢代民眾的西王母信仰或與當時人們對希臘、羅馬的懵懂認知相互關聯,商人們在絲綢之路“相望於道”“相屬不絕”,在這裡流動的除瞭絲綢、玻璃器、茶葉等商品,還有文化藝術的吉光片羽。

東西交融,絲路繁盛

秦漢時期,中國已有通往南海諸國的海上運輸線,西漢開始,逐步形成聯通西域的陸上運輸線。在漫長的歷史時空中,橫跨海陸、迤邐萬裡的絲綢之路成為促進亞歐大陸文化交流、文明進步的橋梁,不僅推動瞭中國與西方國傢的商品交易和貿易發展,也促進瞭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與融合。

由此,本次展覽特設“絲路的繁盛”單元,匈牙利亞洲藝術研究專傢方天娟(本名為吉奧爾基·法伊薩克)參與策劃並挑選瞭莫拉·弗朗茨博物館館藏中具有典型匈牙利古代草原遊牧民族特色的銅帶飾、銅鐲飾、銅吊墜、銅刀等數十件文物,時間涵蓋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4世紀,力圖與來自中國的文物共同呈現歷史上絲路沿線文明的不同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