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銹帶”進身時尚“秀帶” 成都東郊蝶變記

時間:2024-02-29 10:32:18瀏覽次數:1573

1958年,作為“一五”計劃期間重點工程之一,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建成投產,這就是東郊記憶的前身。新中國第一支黑白顯像管、第一支投影顯像管、第一支有電子工業“原子彈”之稱的彩色顯像管接連在這裡誕生,“北有首鋼,南有紅光”的說法傳遍大江南北。

2009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將紅光電子管廠廠區舊址交由成都傳媒集團活化利用,建設改造為文創園區。園區特別聘請建築師劉傢琨任項目總設計師,並匯集瞭國內知名建築師對園區內部分單體建築進行專項設計。

從東郊記憶園區誕生開始,工業遺存就是承載城市文脈的載體。按照“修舊如舊,舊房新用”理念,這裡保留瞭成都市中心城區最具有規模和歷史的工業建築群,並作功能性改造。城區內唯一留存的3根工業煙囪,與水塔、管廊架等工業符號共同形成園區最獨特的工業風景線。

2021年,東郊記憶再度對工業遺存進行活化利用。

園區先後投入8000萬元,改擴建建築的面積近9萬平方米,升級東區超級音樂現場、繁星戲劇村爐劇場、童劇場、福館Full House、夢田Live House等活動空間。火爆全網的網紅打卡新地標“成都墻”,形成瞭兼具工業文化內涵和時尚藝術文化符號的載體空間。

工業遺址的斑駁銹跡與藝術時尚的斑斕色彩交相輝映,獨特的文化魅力讓園區呈現出別樣的煙火氣。

走在園區,處處能感受到新與舊碰撞的驚喜。備受年輕人熱捧的電競酒店,曾是蘇聯援建的辦公大樓;在原亞洲最大的密封加工廠聽一場音樂演出,能體驗到超大室內演藝中心的空間感;老廠區的鍋爐房改造成藝術區“爐劇場”,上演著親子主題劇;依托電子廠鐵路軌道改造為蒸汽式火車頭廣場,提供車廂裡的下午茶……

“成都傳媒集團東郊記憶的改造和發展是成都城市空間工業記憶的景觀再生產。”在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新聞傳播研究所副研究員陳實看來,東郊記憶是觀照城市文化發展的鮮活樣本。工業遺產所形成的景觀化、所保留的銹蝕斑駁的外貌,成為追憶城市工業經濟的一把鑰匙,更意味著城市新文化的重塑。

一條“銹帶”,經過對老舊建築物進行創意改造,加之產業導入和消費營造,打造出激發經濟活力的新動力源、滿足人們高品質生活的新“秀帶”。

今年85歲的楊春燕傢住紅光三區宿舍樓,離東郊記憶不到10分鐘的路程。每周他都習慣去東郊記憶遛遛彎,“很多廠都成瞭高樓大廈和商業區,唯獨我們紅光廠原封原樣,看著就親切,一輩子的記憶都在裡面瞭。”18歲時,他作為先期招募的員工參與紅光電子管廠的籌備和建設,用一輩子見證一窮二白的成都東郊成為中國工業版圖上的一顆明珠。

這座沒有圍墻的4A級景區全年免費開放,向遊客打開瞭一扇窗口:回頭看,工業遺產是一塊永不褪色的時代勛章,每逢節假日園區策劃的非遺展陳、傳統節氣活動標記著文脈的傳承和發展;往前看,“國潮”+“煙火”孕育出創意無限的公共文化產品,作為城市功能完善和能級提升的一個新引擎,帶動老城區在改造新生中,釋放出新的活力。

一代又一代人將勇氣與夢想盛放在東郊,在這片區域,“記憶”不老,青春常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