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一大哥”汪倫到底為李白充瞭多少值?

時間:2023-07-21 12:01:01瀏覽次數:1599

汪倫為李白“打榜”

面對自己的偶像,汪倫盡己所能盛情款待。

李白生性好酒愛奢靡,在《過汪氏別業二首》其一裡,開頭“遊山誰可遊?子明與浮丘”一句,李白先將汪倫與仙人子明、浮丘作比,贊其志趣之雅;“疊嶺礙河漢,連峰橫鬥牛。汪生面北阜,池館清且幽”又寫明汪倫別業地勢之妙,佈局雅致;“我來感意氣,搥炰列珍饈。掃石待歸月,開池漲寒流。酒酣益爽氣,為樂不知秋”,寫出瞭肴宴之美,汪倫情誼之盛。其二描寫瞭一番離宴之景,歡歌飲酒,通宵達旦,高朋滿座,酒後邀舞,樂而忘我,主客相得,流連忘返。汪倫傢有別業,詩中明確以“館”稱之,又見酒宴之盛,賓客之眾,肴饌之精,可見汪倫傢資確實不俗。

由於史未明載,我們已無法得知汪倫的宴會上到底有什麼美酒美食,但可以根據唐人的生活大致揣測一二。在酒席上,肉類自然是不可缺少的。普通傢庭由於經濟條件有限,平時隻能以醃肉一飽口福,而以汪倫之豪富,搞到鮮肉並非難事。唐人最常吃的肉類是羊肉,做法有炙羊肉、蒸羊頭、羊肉面條等,若用來宴客,有一名饌為“過廳羊”。此菜為當堂宰殺活羊,由客人們選擇喜好的部位並用刀子割下來,一旁服侍的下人奉上顏色不同的彩錦,把自選羊肉包紮好,送去蒸熟。蒸好後,取回自己所選的羊肉,用主人提供的竹刀切片,再撒上胡椒,澆上杏醬,即可食用。若不喜歡羊肉的腥膻味,牛肉也是另一種選擇。雖然唐代明文禁止食用牛肉,但仍無法禁絕民間食牛之風。唐代南方有一牛肉名菜“牛頭褒”。此外,唐朝人也吃豬肉、驢肉、狗肉、雞肉、鴨肉、鵝肉等,另外還時不時吃些野獸肉,像兔肉、野豬肉、熊肉,甚至蛇肉、果子貍肉都曾進入唐人的食譜。

除走獸之肉外,涇縣周圍水網密佈,因此水產自然必不可少。今天流行的“日式刺身”在唐代是餐桌常見之物,“唐式刺身”一般使用鯉魚、魴魚、鯽魚、鱸魚、鱖魚……凡是剛出水的鮮魚,都能切鱠生吃。其外觀大多呈絲狀,也有小片狀,片狀的都是半透明白色,輕薄細嫩,碟邊還堆著嫩綠色的蔥碎,另有芥末、豆豉、蒜泥、橙絲等調料。若李白吃多瞭冷食,那麼還有另一大流行魚肴——魚羹可供享用。總之,現代常吃的水產品,魚、蝦、蟹、貝類、烏賊、水母、蛙鱉等等都已走上唐人的餐桌。

俗話說,無酒不成席。“李白鬥酒詩百篇”,美酒已經成為李白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為粉絲的汪倫自然不會忘記。唐代最常見的酒為白酒,與現代白酒不同,唐代白酒呈淺綠色,不但渾濁不清,上面還浮著一層細白的像漂浮物,即所謂的“綠蟻新醅酒”。這種酒有一個大眾化的名字,叫“濁酒”。如果把“濁酒”過濾以後又經加工的糧食酒,便可稱之為“清酒”。除此之外,唐人還比較喜歡“燒酒”,其做法是用微火慢燒,把生酒加熱到六七十攝氏度就可以瞭,既能殺菌,也不至於沸騰變味。蒸餾技術出現之前,唐宋時代的酒精度最高也不會超過二十度。跟酒曲發生化合反應的釀酒糧食,大部分是被糖化瞭,所以唐代的酒主要是甜,而不是辣,所以李白等“飲中八仙”才能開懷暢飲而無酩酊大醉之憂。

據《汪氏宗譜》記載,汪倫之兄鳳思曾為歙縣令。汪氏一門出兩縣令,自然頗有傢學。《全唐詩》還載有劉復《贈汪倫》一首。劉復曾登大歷進士第,可見汪倫與文士交往頗多。這些都說明汪倫其實是一位有身份、有才學的風雅之士。考慮到這一點,汪倫為招待偶像李白也可能準備瞭葡萄酒。在唐朝以前,中原人自己不會釀造葡萄酒,隻能從西域輸入成品,賣得很貴,一般人喝不到。唐初唐軍開西域,把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設置成唐朝的一個州,當地的特產馬奶子葡萄和釀酒技術也傳入中原地區。唐代工匠在內地釀造葡萄酒成功,實現瞭較大規模生產。當時的河東地區(今山西省中南部)成為內地葡萄酒的集中產地,“河東乾和葡萄”從此名揚天下。李白見多識廣,普通美酒未必能入其法眼,故汪倫為博偶像歡心,走“小資”情調也很有可能。

除瞭美食、美酒外,汪倫也沒有忘記娛樂活動。古代飲酒作樂時,伎樂不可少。這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和當地的人文環境相關。唐代盛行伎樂,官府既有官伎,私人蓄伎之風亦盛。《舊唐書·河間王孝恭傳》記載,河間王李孝恭“性豪奢,重遊宴,歌姬舞女百有餘人”。《新唐書·李林甫傳》也說李林甫“車馬衣服侈靡,尤好聲伎,侍姬盈房,男女五十人”。不僅是皇親重臣,唐代許多詩人也養有傢伎。韓愈即蓄有絳桃、柳枝二伎;白居易詩《小庭亦有月》中的“菱角”“谷兒”“紅綃”“紫絹”都是女伎之名;《唐才子傳》中記載王翰“櫪多名馬,傢蓄伎樂”。唐代富戶崇風雅、好伎樂可見一斑。而宴席上有伎樂是唐代一種普遍現象,從“樽中酒色恒宜滿,曲裡歌聲不厭新”“處處聞弦管,無非送酒聲”中可見一斑。在送別宴上尤其如此,如皇甫松《江上送別》即有“祖席駐征棹,開帆候信潮。隔筵桃葉泣,吹管杏花飄”之句。可見唐人送別,設席作宴並配以歌舞管弦乃是常事。

相關推薦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