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一大哥”汪倫到底為李白充瞭多少值?

時間:2023-07-21 12:01:01瀏覽次數:1598

1988年出土於長安區韋曲韋氏墓墓室東壁的壁畫《野宴圖》(局部),描繪瞭唐人宴飲的情景。來源/程旭《絲路畫語唐墓壁畫中的絲路文化》,陜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在接受粉絲汪倫無微不至的款待後,李白準備離開,繼續雲遊四方。臨行前,“忽聞岸上踏歌聲”。古代將送別活動稱為“祖”,即祭道神,如《詩經·大雅·烝民》:“仲山甫出祖,四牡業業。征夫捷捷,每懷靡及。”鄭玄箋雲:“祖者,將行犯軷之祭也。”古人交通落後,通信閉塞,行者在外生死難料,祖道儀式是人們對出行者路途平安的祈禱和祝願。而在送別宴上歌舞及贈詩,一方面是娛樂的需要,更大的意義則在於為遠行者祈福。在祈福的舞蹈中,又以踏歌最為突出。與友人告別,踏歌代表瞭美好的祝願。得知李白即將離開後,汪倫追趕而至、設宴餞別,並以傢樂踏歌送行,這是為友人的祝禱。此後,汪倫又贈李白“名馬八匹,官錦十端”。在唐前期的馬匹貿易中,一匹好馬的價格從二十到四十匹絹帛不等。唐代幣制是錢帛本位,絹帛幾乎算十足的貨幣。在官方詔令中經常提到的綾、羅、絹、佈、絲、綿,它們之間似乎並沒有一定的比價,而是隨時折算。絹帛的單位有尺、匹、端和段,其中一匹大概是4丈,一端是6丈,即一端為1.5匹。而官錦自非凡品,其價格當比普通絹帛更高。盛唐時期,一匹絹帛價值約200錢。最能衡量物價水平的莫過於米價和絹價。盛唐的米價記錄,差不多全是特殊豐收時的報告,所以正常米價每石多少,不得而知。書中所載,每石自30文到100多文,而且《通典》明言,開元三年以後天下無貴物,兩京米鬥不至二十文,則兩百文一石為開元、天寶間的正常米價,大概相差不遠。也就是說,汪倫贈給李白的臨別禮物,折算成銅錢約有3-5萬錢,可買米數百石。而開元時期的唐代縣令,其月俸也不過五六千錢,折合成米約20石。由此可見,汪倫相當於將自己一年的工資作為禮物送給李白。

李白《贈汪倫》中以“桃花潭水”喻汪倫之深情,並非信口開河泛泛而言,而是對汪倫的平安祈福與厚禮相贈的熱切回應。回首李白的一生,知遇無數,神交、酒友、新歡、舊愛、人生中無數人絕塵而來,帶著美酒與熱情,卻始終都成為李白人生的過客。李白的性子裡,透著與人疏離的執拗,他於世間獨立,帶著飄然的氣息,不能與他人同行,最終與之相伴的也隻有無法觸及的一輪水中月,再無其他。這種孤獨,不為強求,也不被他人左右,隻取決於本身,絕無二由。李白與汪倫的這段短暫交集,僅止於物質層面,似乎看不到靈魂上的交流,至深也隻是粉絲對偶像的狂熱崇拜。李白與汪倫相識的這段時光裡,有酒、有肉、有湖光山色,看似快樂,卻依舊孤獨。汪倫的陪伴終究隻是陪伴,而李白的孤獨需要靈魂上的契合,這一點,汪倫終究一生也不能到達。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段情緣起於桃花潭水,也終於桃花潭水,幾日的悉心招待留下一句千古名句,隨著李白的離開和汪倫的去世至此終瞭。後人在桃花潭東岸建造踏歌岸閣,供人遊覽憑眺。

參考文獻:

謝文學:《汪倫與李白》,《南都學壇(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3期

楊名:《從唐代踏歌的文化內涵解讀李白〈贈汪倫〉》,《蘭臺世界》2013年第3期

李博浩:《李白〈贈汪倫〉之“汪倫”考與“踏歌”解》,《蘭臺世界》2013年第9期

趙嘉琦:《古來聖賢皆寂寞詩中最寂寞者——李白》,《戲劇之傢》2019年第9期

相關推薦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