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劍客究竟能不能隨意攜刀劍行走江湖?

時間:2023-07-27 14:24:19瀏覽次數:1354

《永樂宮三清壁畫朝元圖》(局部)中的雙附耳式佩劍法

其四,使用劍帶掛肩佩劍法,又稱斜跨式佩劍法。此法可將寶劍置於劍帶之內,負於肩上。另又衍生出用一條皮帶、一條腰帶,將刀劍之類置於腰間的佩戴方式。這兩種方式在帶刀上體現得更為明顯,在《嶺外代答》有雲:“猺刀黎刀,帶之於腰;侗刀蠻刀,佩之於肩。”又據雲南普寧石寨山戰國墓裡的斜置二十六片瑪瑙帶、雲南江川出土的西漢鼓座銅俑像等考古發現表明,這種佩劍方式確實最早流行於我國雲南地區。這一佩戴設計適合雲南地區氣候溫暖、衣著單薄的特點,以劍帶佩劍實現瞭人與劍的相對分離,即劍可隨時取下使用,更為方便。

影視中的劍帶掛肩佩劍法。來源/電影《狄仁傑之通天帝國》截圖

此外,在一些武俠作品中,為瞭拔劍方便,劍客也會選擇將劍直接持於手中,這樣逢敵亮劍更為從容不迫。金庸的《笑傲江湖》對劍推崇到瞭極致,用劍且手持劍行走江湖的高手最多。五嶽劍派中人大都持劍而行,或在休息時將劍置於身旁,而非背帶或系腰,以便隨時出劍迎敵,快意恩仇。且即使不持劍者,也多是諳熟劍道,日月神教前教主任我行、梅莊四友都是使劍高手。該書中的兩種至高武學即為《獨孤九劍》與《葵花寶典》,而寶典的改良版即為《辟邪劍譜》,皆是劍術之流。這兩本武學都需有劍可用,即使《獨孤九劍》的最高境界仍是以“草木金石”為劍,也仍需有持在手上之物以代劍,不然就是修仙之作瞭。

影視劇中手持刀劍的任盈盈與令狐沖。來源/TVB版《笑傲江湖》劇照

《春秋繁露》有語:“劍之在左,青龍之象也。刀之在右,白虎之象也。”刀與劍常常相伴,現在為人們廣泛使用的刀光劍影、風刀霜劍等成語,即有刀劍並舉之意。實際上,刀劍的佩戴方式基本一致,比如雙附耳式的佩刀,在唐朝有橫刀與陌刀兩類,都是軍事用途的士兵必備刀具,其佩戴方式與劍如出一轍。在長兵器攜帶不便的古代,刀劍傍身既是身份與地位的體現,也是禦敵與自衛的需要,而攜帶美觀的刀劍,會彰顯主人的尊貴。但選擇何種佩戴方式,還是因人而異,並主要受時代風尚與個人用途的影響。

隨著科技的日益發展,火器改變瞭戰鬥模式,原本“天下風雲出我輩”的俠客,不僅要面對“一入江湖歲月催”的歲月嘲弄,還要應對“洋槍火炮”的狂轟濫炸,最後,能抓住子彈的,恐怕也就隻有深諳“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火雲邪神”,現今隻餘“寶劍十年猶未試,匣中夜夜作龍吟”之嘆。

來源/電影《功夫》片段

在治安穩定的現代日常生活中,刀劍已不能任意自持。須知隨意攜帶管制刀具出入公共場所,輕則接受治安處罰,重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故而,在此敬告仍有“俠客夢”的諸位少俠、大俠、巨俠,在當代社會,可效古人的俠肝義膽、義薄雲天,但出門攜刀持劍之舉,斷不可取,也並不酷。

參考文獻:

1.孫機:《玉具劍與璏式佩劍法》

2.許嘉璐:《中國古代衣食住行》

3.鐘少異:《古兵雕蟲》

4.黨煥英:《古代佩劍制初探》

5.伯仲編著:《中國傳統兵器圖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