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那些科舉落榜生是怎樣逆襲的?

時間:2023-08-02 09:41:43瀏覽次數:1413

自科舉制度創立之後,考取功名,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平地青雲,一直是古代士子們的最大追求,正所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然而,由於歷史上國傢所招錄的人才非常有限,而中選者鳳毛麟角,落榜者數不勝數。不過,科舉並非人生的唯一輝煌途徑,歷史上一些落榜牛人也是赫赫有名!

張繼:憑一首《楓橋夜泊》名留千古

張繼(生卒年不詳),字懿孫,漢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生平事跡不詳。

從歷史記錄上,已經很難看到張繼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瞭。但是他落榜後的失意,通過詩詞躍然紙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我躺在床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眠。失落、失望、不甘、難過,各種各樣的情緒湧入心間,淚水難止。寂寂無名的落榜生,卻是蕓蕓眾生中最真實的寫照。

張繼流傳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詩收錄一卷,然僅《楓橋夜泊》一首,使其名留千古。

李時珍:《本草綱目》成就妙手神醫

李時珍年少時有神童之稱,年僅14歲時便考中秀才。然而在鄉試中卻屢受挫折,先後三次榜上無名,耗費瞭9年的時間。

一氣之下,他放棄瞭科考,選擇瞭當一名赤腳醫生,他走遍大江南北,參考800多種醫書,花瞭29年時間,完成瞭《本草綱目》的編著工作。這部曠世之作,共有52卷,近200萬字,裡面記載藥物1892種,搜集獨特藥方11096個,並繪制瞭1160幅詳細的插圖,為中國醫學事業作出瞭巨大的貢獻。

唐伯虎:“風流才子”成為著名明代畫傢、書法傢、詩人

明弘治十一年(1498),唐伯虎29歲時參加應天府(現南京)鄉試,中解元(第一名),一時聲譽鵲起,名震江南,“冒東南文士之上”,春風得意。30歲時進京會試,涉會試泄題案而被革黜,後來經過一年多的審訊,案情不明不白,最終朝廷革除瞭唐伯虎的“士”籍,把他發配到浙江偏遠之地為小吏。妻子改嫁,一生坎坷。後遊歷名山大川,以賣文鬻畫聞名天下。早年隨沈周、周臣學畫,宗法李唐、劉松年,融會南北畫派,筆墨細秀,佈局疏朗,風格秀逸清俊。人物畫師承唐代傳統,色彩艷麗清雅,體態優美,造型準確;亦工寫意人物,筆簡意賅,饒有意趣。其花鳥畫長於水墨寫意,灑脫秀逸。書法奇峭俊秀,取法趙孟頫。詩文上,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繪畫上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傢”,又稱“明四傢”。唐寅的繪畫作品有《騎驢思歸圖》《山路松聲圖》《事茗圖》《王蜀宮妓圖》《李端端落籍圖》《秋風紈扇圖》《枯槎鸜鵒圖》等(藏於世界各大博物館),因而成為明代著名畫傢、書法傢、詩人。


唐伯虎晚年的作品

吳敬梓:《儒林外史》被譽為中國諷刺小說的巔峰之作

清朝的吳敬梓屬於典型的官二代,他出身於仕宦名門,從小就受到良好教育,後來隨父親學到瞭大量官場的知識。但父親病故後,他在科舉考試中卻總是差瞭“一丟丟”距離。如此幾次三番後,眼看大好光陰就浪費在周而復始的科考中去瞭。對科舉制度弊端深有體會的他,決定不再做沉默的羔羊,而是決定揭露其中真相。

於是,他開始創作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隨後,他花瞭近20年的時間才完成這部作品。文中,他做到瞭“三反”,反對科舉考試,反對古板的八股文,反對士子們赤裸裸的功名利祿之心。

同時,他做到瞭“一批”,批判科舉裡醜陋的人和事。而《儒林外史》也被譽為中國諷刺小說的巔峰之作。魯迅先生《中國小說史略》這樣評價吳敬梓:“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

蒲松齡:絕世佳作《聊齋志異》成就一代“鬼才”

蒲松齡,也是一位頗有才華之人,他參加科考後,卻屢屢碰壁。但是,蒲松齡志存高遠,並不像有些落榜者那樣灰心喪氣,而是立下宏願,獨辟蹊徑自成大業,去寫一部“孤憤之書”,借神仙鬼怪之口,托狐精花妖之身,鞭撻“原無皂白”的強梁世界,謳歌人間善美。

為此自撰瞭一副對聯,刻在鎮紙用的銅尺上,以資自勉自警: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