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動不動就被貶,逆境中為什麼心態還那麼好?

時間:2023-10-19 10:06:56瀏覽次數:1596

元豐八年(1085),哲宗即位,新黨受到打壓,蘇軾也被重新啟用。這下,蘇軾連連擢升,先是任職登州,又被召還朝,三個月後升為中書舍人,後又升為翰林學士,距離當宰相僅一步之遙。然而,蘇軾又因為反對完全推翻王安石變法得罪瞭舊黨。這下新舊兩黨都不待見蘇軾,蘇軾隻好又請求外調。

元祐四年(1089),蘇軾第二次赴杭州做官。這次,蘇軾的日子過得還算愜意。1091年,蘇軾再度被調回汴京,又因政見不和輾轉潁州(今屬安徽阜陽)、揚州、定州(今屬河北保定)等地任職。1094年,新黨再次主導政壇,蘇軾被貶到惠州(今廣東惠州)。但在嶺南蠻荒之地,蘇軾還是以超然的心態寫下瞭“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傳世名篇。新黨一看,好傢夥,你過得倒滋潤,那就把你貶到儋州去,看你還怎麼快活。

1097年,62歲的蘇軾乘著一葉孤舟來到儋州。蘇軾在儋州一待就是三年,直到1100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蘇軾得以復任為朝奉郎。接到詔令後,蘇軾啟程北歸,但在半路病逝於常州,終年66歲。

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蘇軾為官40年,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流離半生,九死一生。屢遭挫折的蘇軾清楚地看到政治鬥爭的陰暗、卑鄙和險惡。他深感人生如夢:“我生涉憂患,常恐長罪惡。”孤寂迷茫時,他也曾萌生退隱之念:“我生本自便江海,忍恥未去猶彷徨。”“眼看時事力難勝,貪戀君恩退未能。”雖然自己性本疏野、渴望歸隱,但又被儒傢的士大夫精神深深牽扯,始終沒有真正歸隱田園。

蘇軾從小接受嚴格的傢教和正統的儒傢倫理熏陶。據蘇轍的《東坡先生墓志》,蘇軾10歲時,隨母讀《後漢書·范滂傳》,產生瞭效法范滂“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的念頭,並受到母親的鼓勵。

“烏臺詩案”後,曾指點江山的蘇軾一度深陷絕境,謫居黃州時,蘇軾時常感嘆人生如夢,他不得不重新思考何處是人生真正的立足之處。自此,蘇軾開始追求生命的本真,心態也從“致君堯舜”轉向瞭豁達超然。

蘇軾初來黃州時拖傢帶口,俸祿十分微薄,生活一度陷入困境。幸好他在黃州的好友馬正卿伸出援手,為蘇軾申請瞭一塊荒地,這塊地在黃州城東。蘇軾帶領一傢人開墾荒地,種上莊稼。這樣一來,蘇軾一傢老小吃飯暫時得到瞭保障。因為這塊地位於城東,且是一塊坡地,所以蘇軾便以這塊地的方位和特點為名,自號“東坡居士”。

在黃州期間,沒有政務纏身的蘇軾倒多瞭許多遊山玩水、賞月清談的時光,山水也回報給蘇軾絕妙的靈感。他寫下《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篇。


《後赤壁賦圖》(局部)。作者/(北宋)喬仲常,現藏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 

被貶的蘇軾當然也常有苦悶之感,他寫下“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但蘇軾的自我調節能力很強,他也寫下“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句詩說是蘇軾半生的寫照都不為過。


《蘇軾》屏風畫(局部),16世紀,日,雲谷等顏。蘇軾詩文傳播極廣,早在宋代就已經傳至高麗、日本等國 

蘇軾年少得志,深受國恩,心懷經世濟民、建功立業之心,痛苦的放逐生涯和頻繁遷徙,更使得對國傢懷有強烈責任感的蘇軾對社會有瞭更深刻的瞭解。

屢遭貶謫並沒有讓蘇軾放棄儒傢的經世濟民思想,依然積極參與政事。他實際上並沒有多少實權,但依然竭盡所能辦實事。蘇軾無論處在什麼位置,都恪盡職守、全心全意,在當地百姓心中有口皆碑。

謫居黃州期間,蘇軾偶然得知黃州地區的百姓常因天災人禍無法維持生計而淹殺新生嬰兒,其中又以女嬰為多。無權無職的蘇東坡為此事義憤填膺,即刻寫信給武昌太守朱壽昌,希望太守遏制此種惡習。蘇東坡還利用自己的“名人效應”,多方奔走,籌建慈善團體,取名為“救兒會”,蘇東坡親自擬定章程,救兒會資金來源為當地富人捐助,同時,他派人深入窮鄉僻壤,調查貧苦孕婦,若她們願意養育嬰兒,則贈以金錢、食物、衣裳;章程還約定凡捐款、養育嬰兒者,均記載於功德簿,使之垂范後世。

蘇軾身體力行,將大部分工資貢獻給“救兒會”,自己不惜挨凍受餓。消息傳出,百姓感動之餘爭相解囊,到救兒會捐獻善款者絡繹不絕。久而久之,溺嬰之風逐漸得到遏制。

相關推薦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