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動不動就被貶,逆境中為什麼心態還那麼好?

時間:2023-10-19 10:06:56瀏覽次數:1595

在杭州時,蘇軾發現西湖裡的水草大面積淤積,又變身“水利工程師”,元祐五年(1090)四月,蘇軾給太後上瞭一道表章,簡述自己疏浚西湖的計劃和理由。五月,他又上書給門下、尚書各省,警告說若不再整治,二十餘年後,西湖湖面將全被野草遮蔽,杭州百姓也將失去水源。

經費撥下來後,他又和數千工人、船夫一起日夜勞作,前後費時四個月,工程才告完工。西湖面貌一新,水草淤泥全部鏟除,湖面豁然開朗。

隨後,蘇軾下令用湖草和淤泥在湖中築起一道長堤,南起南屏山,北至棲霞嶺,建跨虹、東浦、壓堤、望山、鎖瀾、映波六橋,溝通裡湖和外湖。施工之日,蘇軾每天到堤上巡視,與築堤民夫同吃同住。不久,一條長八百八十丈、寬五丈的南北長堤橫貫湖中。從此南北往來便利,人們再也不必繞湖而行。蘇軾還命人在長堤兩側栽植芙蓉、楊柳,修建亭閣。為瞭紀念蘇軾治理西湖的功績,杭州人民將此長堤稱為“蘇堤”。蘇堤至今仍在造福杭州百姓,“蘇堤春曉”依然是引人入勝的“西湖十景”之一。

在蘇軾組織修築蘇堤之時,江浙一帶遭遇大旱,瘟疫肆虐。時任杭州知州的蘇軾撥出兩千兩官銀和自己的積蓄,籌備開設“安樂坊”。據林語堂考證,這是目前已知的中國最早的公立醫院。

此外,蘇東坡還將常平米倉的米減價出售,以此救濟平民,甚至給無錢請醫的病人無償看病,給吃不起飯的窮人施粥。經過三年多的努力,杭州當時流行的瘟疫才被控制住。後來,朝廷覺得蘇東坡開辦“安樂坊”的舉措很有成效,也予以采納並更名為“安濟坊”,貧病、老邁、殘疾可在這裡得到免費治療。

除瞭疏浚西湖,設立醫院,蘇軾還疏浚瞭錢塘六井,協助解決杭州居民的飲水問題;疏通瞭茅山和鹽橋兩條運河,使得杭州市交通便利,市容整潔。

後來,蘇軾又設計瞭更大的開發運河系統的計劃,可惜計劃還未實行,他就被調往潁州任知州。在潁州任上,蘇軾同樣對當地水利事業的發展貢獻良多。蘇軾既能為百姓興修灌溉千裡農田的水利設施,也能大膽否決於民無益的水利工程。在惠州期間,蘇軾接到廣州知州王敏仲的求助。在蘇軾的幫助下,廣州擁有中國最早的“自來水”式的引水工程,廣州市民最終喝上瞭清冽幹凈的水。

即使到瞭“天涯海角”的儋州,蘇軾依然帶領當地百姓把日子過得有聲有色。他主張民族平等,為當地黎族人民發聲,呼籲:“咨爾漢黎,均是一民。”他還力圖改革落後習俗,采取強硬措施,對那些欺弄長輩、從事賭博的人“投之生黎,俾勿冠履”。此外,蘇軾還教會當地居民挖井,勸導百姓飲用清潔的井水。

更為難得的是,蘇軾憑一己之力使海南的教育事業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在蘇軾謫居海南之前,海南沒有一個人考上過舉人或進士。蘇東坡開課講學後,這片荒蠻之地得以開化。在他的學生中,薑唐佐成為海南第一個舉人,符確成為海南歷史上的第一位進士。


海南省儋州市東坡書院。來源/紀錄片《蘇東坡》截圖 

據《海南島古代簡史》記載,從宋代到清代,海南共有舉人767人,進士96人。人們一直把蘇東坡看作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

蘇軾不逃避現實,從骨子裡展現出積極入世的樂觀心態。他在給朋友李常的信中說:“吾儕雖老且窮,而道理貫心肝,忠義填骨髓,直須談笑生死之際……遇事有可尊主澤民者,便忘軀為之,一切付與造物。”蘇軾有一種內在的力量和信念,甚至可以說,對國傢、社會、人民的責任感,對理想、抱負的追求成為他一生的精神支柱。


《東坡先生懿跡圖》(局部),明,李宗謨 ,絹本,墨筆,現藏故宮博物院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

在為官之路上,蘇軾永遠被貶,但勤政愛民。與此同時,蘇軾“美食博主”的副業也幹得風生水起。在吃上,他總能在被貶的路上找到好吃的東西。美食也成瞭蘇軾人生中的一大慰藉。

被貶黃州時,蘇軾沒有薪水,但一傢子要生活,難免捉襟見肘,因此他購買食材,多選便宜的東西。黃州靠近長江,盛產魚和筍,這兩樣食材便成瞭蘇傢廚房裡的常客。蘇軾愛吃肉,沒錢買牛羊肉,那就吃豬肉。他做豬肉的方法特別簡單:鍋要洗凈,添水少許,虛火慢燉,中間不要急,就讓它一直燉,火候足瞭,管保美味——“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傢君莫管”,能吃兩碗,想來味道一定極贊,而且不甚肥膩。就這樣,後世大名鼎鼎的“東坡肉”在蘇軾手裡誕生瞭。

相關推薦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