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楊帆 無需感嘆昆曲知音少 要保質保量完成工作

時間:2021-10-28 17:09:46瀏覽次數:1841

中華網:在《夜奔》《單刀會》《千裡送京娘》《別母亂箭》《夜巡》《義俠記》《華容道》《麒麟閣·三擋》等經典傳統戲中,您喜歡的是哪幾部,為什麼?

楊帆:《夜奔》《單刀會》《送京娘》這三出戲是侯派最典型的經典折子戲,我演瞭20年,體會到傳統折子戲帶給我的魅力,每一次演都能感受自己氣息和樂隊的配合,和舞臺上所有演員氣場的融合,是很過癮也值得留戀的。這些年昆曲排瞭很多的新編戲,真正留下的有多少?這些傳統折子戲,演瞭上百年,如《單刀會》演瞭500年。這三部戲,我從小學到現在,依然在唱,觀眾能在經典戲裡,看到歷史,看到戲曲真正傳承的文化。昆曲最早的是南北曲,魏良輔以昆山腔變為昆曲,當時也是清曲,擊節而歌,還沒有帶舞臺行動,《浣紗記》才是真正在演戲。傳統的魅力是永恒的,歷久彌新,怎麼演都不過時,傳統戲的程式化已經達到瞭後人無法超越的地步,我們的腳步、眼神、指法、動作真的已經形成瞭極高的規格與規范,你不能動它,因為你動它,不可能會比它更好,這些就像教科書似的。

楊帆在《千裡送京娘》中飾趙匡胤

中華網:《夜奔》是您的第一出戲,當時學習時記憶深刻的是什麼? 

楊帆:學《夜奔》的時候,我是最差的一個,個子矮身體又比較軟,不夠硬實,彩排的時候,師哥身體底子好,侯老師就說“這孩子身體又弱”,在彩排的頭天,侯老師拿一個小飯盒來,裡面有醬牛肉,說“吃肉長勁兒”,其實那個年代老師對待學生不單單是學生,還把他看成自己的孩子,他們覺得徒弟也是劇種的未來。

那時候彩排連其他行當的老師都過來給我說戲,現在覺得一個旦角兒演員,怎麼能給武生說戲,一個普通的學員班的彩排,老師們都來看,參與指導,我很感動,劇場就像傢一樣,這種氛圍也使得我們這一波的年輕人感受到瞭人與人之間,尤其是昆曲人之間的互相扶持與無私關懷。現在劇院有時候要彩排,我希望大傢都來看,比如今天哪個年輕演員彩排瞭,不止這個行當,別的行當也都來看。

中華網:您在傳統戲、新編現代戲、昆曲當代戲、話劇中塑造瞭大量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您喜歡的角色是哪個?

楊帆:新編戲《飛奪瀘定橋》裡面的首長是我印象最深刻的。2000年,劇院復排瞭一次第二版的《飛奪瀘定橋》,這個戲在我們劇院60年代初就排過,有些場合也會拿出來演,我當時已經在裡面開始演戲瞭,演的是炊事班長,那時候身材比較肥胖,看紅軍連長和首長很羨慕。2016年復排,我終於演上瞭夢寐以求的首長。這部戲承載著北昆的精神,幾十年瞭從六十年代到現在,比我的年紀都大,這部戲也讓我體會到昆曲的傳承,能看到一個劇院的傳承,領會到老一代藝術傢和年輕一代之間的紐帶。因為年齡差異,我們平時可能和很多老師們的接觸不是很多,但在排練這部戲的時候,很多老師都被請回來,老師們歲數很大瞭,但說起年輕時候的事兒,都意氣風發,讓我們很感動,老師們一輩子紮紮實實地搞昆曲,讓我們很敬佩。

楊帆在《飛奪瀘定橋》中飾紅軍指揮員

觀眾是昆曲真正存活下去的依據

中華網:你認為當今時代的昆曲,和之前相比,變化在哪裡?

楊帆:80年代我開始學戲的時候,一昆曲無人問津,二是昆曲京劇化,那個時候京劇是國粹,別的劇種都學京劇,慢慢地很多劇種就同質化瞭。

現在昆曲越來越成為當代觀眾眼裡可以和京劇比肩的劇種,昆曲在大學校園很受歡迎,很多人瞭解到瞭昆曲,欣賞昆曲文本的文學性、觀賞性。很多年輕人走進劇場,覺得看昆曲也是一件很時髦的事。3年前,我們去武漢戲碼頭帶隊演出,特意問瞭劇場人員,當時有昆曲、京劇、徽劇、漢劇、粵劇,得到的消息是,北昆的票買瞭900多張,而且整個觀眾年齡段非常靠前,很年輕。

觀眾才是昆曲不擱在博物館,真正存活下去最大的依據。如何讓昆曲產生真正生存下去的動力,是觀眾,是年輕觀眾,所以那次讓我有很大的信心,昆曲不單單是因為申遺之後受到國傢的重視,也被廣大年輕觀眾所瞭解。這兩年北方昆曲劇院做瞭一些探索,“不到園林不知春色如許”戲迷培訓班,隻招收30幾個人,但是有300多人報名,而且都是年輕人,這對劇院來說, 300多人就可能變500多人、1000人,這些都是走進劇場的基礎。今年8月份,我們舉辦瞭昆曲夏令營,去瞭很多人,觀眾開始認劇院和演員,想和最好的老師學昆曲。傳統古老的戲曲越來越被當代人認知。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