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中的中華文明

時間:2023-08-14 10:25:19瀏覽次數:978

西夏文刻本《論語》資料圖片

西夏文木活字本《吉祥遍至口合本續》資料圖片

中國國傢圖書館藏《西夏譯經圖》資料圖片

西夏文是宋遼夏金時期西夏王朝創制的文字,記錄西夏統治民族黨項族的語言。西夏滅亡後,黨項族與其他民族融合的步伐加快,於明清之際消亡,融入漢族以及其他民族之中,西夏文便成為無人能識的死文字。20世紀初以來,在內蒙古黑水城遺址,甘肅武威、敦煌,寧夏賀蘭山等處陸續出土瞭大量西夏文文獻。百餘年來,國內外專傢不斷解析文字,譯釋文獻,取得瞭巨大進展,催生瞭西夏學的形成和發展。西夏文及其文獻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文明元素,揭開西夏文密碼,尋根探源,認真梳理、發掘,展示其中蘊含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涵,意義深遠。

借鑒漢字創制西夏文,翻譯典籍弘揚中華文化

西夏文是西夏立國前仿照漢字創制的,與漢字一樣,屬表意性質的方塊字,由橫、豎、點、拐、撇、捺等筆畫構成,自上而下成行,自右而左成篇。其文字構成受到漢字“六書”影響,有規律可循。《宋史》記載西夏文“字形體方整類八分,而畫頗重復”。八分體是漢字隸書體的一種形態。乍一看西夏文文獻,和漢文極為相近。在少數民族古文字中,西夏文是最接近漢文的一種。

西夏文創制的一個重要作用是翻譯漢文著述,在西夏傳播中華文明的精粹。據文獻記載,西夏文創制後,便“譯《孝經》《爾雅》《四言雜字》為蕃語”。所謂“蕃語”即指西夏語。西夏始終從中原地區源源不斷地吸收中華文化。第二代皇帝毅宗向宋朝“求《九經》《唐史》《冊府元龜》”,宋朝賜予的《九經》包括《易經》《書經》《詩經》《左傳》《禮記》《周禮》《孝經》《論語》《孟子》,為中華文化中重要儒學經典的總匯。西夏早期重視儒學可見一斑。而宋朝也樂得賜予,這既是友好往來,又可對屬國進行教化。從出土的西夏文文獻可知,西夏時期翻譯瞭多種儒學典籍。如《論語》《孟子》《孝經》等都有西夏文譯本。此外還翻譯瞭史書《十二國》《貞觀政要》,兵書《孫子兵法三註》《六韜》《黃石公三略》《將苑》,類書《類林》等。

西夏人不僅翻譯、學習儒學經典,還能應用於實踐。如在漢文和西夏文對照的詞語集《番漢合時掌中珠》中,就有審理案件時引用《孝經》的內容。西夏仁宗時期的宰相斡道沖是一位黨項族儒學大師,他不但翻譯中原地區的《論語註》,還加以發揮闡述,撰寫論語解義二十卷,名為《論語小義》,卓然一傢。他又通曉《易經》,著有《周易卜筮斷》。可見西夏文起到瞭傳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橋梁作用。

有的漢文典籍譯為西夏文後,在中原地區此種文獻卻失傳瞭。保留下來的西夏文本就起到拾遺補缺的作用。如《孝經》有多種註本,其中宋朝呂惠卿所註《孝經》就未能傳之後世,西夏文本《孝經》則比較完整地保存瞭呂註《孝經》,可據此重拾遺珠。《類林》是唐代的一部重要類書,分類記古人事跡,以儒傢思想作褒貶。西夏時期《類林》被譯成西夏文,並刻印出版。此後中原地區漢文本《類林》失傳。西夏文本《類林》的出土,使後人得以重見《類林》原本內容,補充瞭闕失。

記錄西夏歷史文化,賡續中華文明

西夏不僅在創制文字初期就翻譯瞭中原地區的詞典鼻祖《爾雅》,後來還仿照漢文經書小學類典籍編纂西夏語的字典、辭書和蒙學著作。如西夏文《文海寶韻》兼有漢文《說文解字》和《廣韻》的特點。西夏文《五音切韻》則參照瞭中原地區等韻的韻圖和韻表。西夏文《碎金》模仿漢文《千字文》,將1000個不重復的西夏常用字編成瞭五言詩,描摹西夏社會生活的實際情景。西夏文《三才雜字》也仿照中原地區蒙書,分門別類地編排西夏語常用詞語。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番漢合時掌中珠》,書中序言明確提出“不學番言,則豈和番人之眾;不會漢語,則豈入漢人之數”。明確主張民族間要通過掌握不同語言,深入交流,和合共處。書中分類編輯西夏文和漢文對照詞語,每一詞語都有四項,中間兩項分別為西夏文和相應意義的漢文,左右兩項分別為中間西夏文和漢文相應的譯音字。這是一部精心編纂的黨項人和漢人互相學習對方語言文字的工具書,也是最早的雙語雙解四項詞典,在辭書編輯、出版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為中華文明增光添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