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藝創造寫在傳統文化沃土上

時間:2023-11-03 16:50:15瀏覽次數:1108

走上發言席,網絡編劇於小千先拋出瞭自己的思考:“面對當下創作火熱而作品易朽的市場,我們和我們的作品何以生存,何以自處,何以競爭?”

註視著臺下的同學,他想瞭想說:“這次研修采風活動,給瞭我一個答案。”當參觀海昏侯博物館時,看到那些歷經黃土掩埋、歲月侵蝕而依然鮮活生動的文物,他生發出無限的感慨,“從這些文物裡,我們看到瞭古人的禮儀和生活細節。其中,有些會停滯,有些會升級,但這種強大的文明,從未從我們的血脈裡被剝離。這是我們最大的優勢,也是別人學不走的特色。”

江西之行對他來說,有著滿滿的收獲,“中華文明是一座富礦,希望可以在我們手中,找到更好的表達方式”。

近日,由中宣部文藝局指導,中國文聯網絡文藝傳播中心、江西省委宣傳部主辦的網絡文藝骨幹人才研修采風活動在江西上饒閉幕。在近一周的研修行程中,50餘名網絡文藝工作者在南昌和上饒,感悟中華文化遺產的魅力,研討網絡文藝精品創作的方法和路徑。

“傳統文化真是一本大書,越讀越新,越讀越有力量”

入夜,南昌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亮瞭起來,高矮建築、亭臺廟宇、店鋪民宿,嶄新一片,各式燈光映在細雨鋪灑的街道上,宛如散落在大地上的星。

這條兩年前才剛剛開業的街區,如今已成為遊客的熱門打卡地,遍地風華,人影憧憧。就讀於上海戲劇學院的周子健,平時創作一些戲曲視頻,作品在視頻平臺有著不小的關註度。走在街區上,他邊看邊思索:“我想的是,戲曲發展跟萬壽宮復興很相似,古韻和新潮融合起來,戲曲才能生生不息,這就是前輩常說的守正創新吧。”

網絡作傢意千重的創作向來以傳統文化為主,她對這條街區有著濃厚的興趣:“這條街區之所以能夠成為網紅地,底子還是它的厚重歷史。其實,網絡文學能取得現在的成就,根本原因也在於它以一種寓教於樂的方式,傳承發揚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管什麼題材,我們都可以看到貫穿始終的忠孝仁愛、禮義廉恥等精神內核,這讓它紮根更深、傳播更廣。”

每次遇到創作瓶頸時,青年編劇饒俊就會四處走走。前段時間,他前往貴州的一所鄉村中學掛職做校長助理,在幾個月的深紮中,他時刻捕捉和觀察老師的生活細節、情感變化,這些親身的經歷最終化為筆下的故事。他創作的電影《鄉村教師》剛剛殺青,以此獻禮“精準扶貧”提出十周年。

正是初秋時節,饒俊和學員們站在滕王閣上,望著眼前的景色,雄闊的贛江水湍流而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歷史餘韻撲面而來。他說道:“江西有太多值得書寫的人和故事,這裡有偉大思想傢朱熹,有文天祥,有辛棄疾,有八大山人……今天,我在這裡埋下一顆創作的種子,希望有一天寫一個關於江西的故事,再來這裡深紮。”

走到哪裡,網絡主播劉燕羽都不忘本職工作,四處拍拍視頻,“曬曬”看到的新鮮事。在上饒鵝湖書院,牌坊、泮池、拱橋、碑亭,還有朱熹、陸九淵等“鵝湖之會”的還原場景,都進入瞭她的鏡頭。撫摸著斑駁的墻壁,劉燕羽生發無限感慨:“這座歷經風雨洗禮的書院,蘊含瞭多少智慧,窮理居敬、繼往開來、敦化育才……傳統文化真是一本大書,越讀越新,越讀越有力量。”

網絡主播馮苗苗也隨身攜帶“吃飯傢夥”——嗩吶。在上饒弋陽品賞傳統戲曲弋陽腔時,她借助當地舞臺,即興吹瞭段《映山紅》,引來不少村民圍觀。這次來江西研修,她的感觸頗多。尤其聽到弋陽腔時,她刷新瞭自己對這個劇種的認知:“弋陽腔歷史很悠久,後來演變出青陽腔、義烏腔、徽州腔、樂平腔、四平腔等,直接影響瞭京劇等國粹藝術。其實,我們的網絡文藝也應如此,不斷地傳承,又不斷地出新。”

最令網絡作傢卓牧閑難忘的是,在上饒參觀瞭鉛山連四紙工藝。現場隻見幾位師傅各執一道工序,沖浸漂洗,得心應手。“這種古法造紙技術,不僅是中國傳統造紙技藝的結晶,也凝結著一種慢工出細活的匠心精神,我們的創作也應如此。”他呼籲,網絡作傢不能做批量生產的“碼字工”,而要做精雕細琢的“手藝人”。

“用心和誠意將創作的種子埋下,必然會結出豐碩的果實”

經過20餘年的探索發展,網絡文藝已走出野蠻生長的初級階段,正向高質量發展一路前行。當下,網絡文藝如何面對悠久的傳統和滾燙的生活,怎樣在包羅萬象的網絡空間中深耕細作?學員們邊研修邊思考,在一次次回溯歷史、註視現實中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