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博物館 龍年看“龍”

時間:2024-02-06 10:04:28瀏覽次數:827

近代彩瓷龍舟。  四川博物院供圖

明末清初尤侃犀角雕六龍杯。  上海博物館供圖

唐代金龍。  上海博物館供圖

龍山文化彩繪龍盤。  王 帆攝

甲辰龍年春節來臨之際,全國多傢文博機構推出龍年主題展,如四川博物院“龍行中華——2024年春節賀歲特展”、上海博物館“春光龍融——上海博物館龍年迎春展”、山西博物院“龍行中華——甲辰龍年生肖文物大聯展”、咸陽博物院“龍行天下——咸陽龍文物賀歲展”。多姿多彩的龍文物,展現瞭龍在中華文化中豐富而深刻的內涵,折射出各個歷史時期中國人的精神信仰、審美追求、工藝水平等,彰顯瞭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

龍形初現

龍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多個地區就出現瞭龍的形象。距今約8000年的遼寧阜新查海遺址巨型石堆塑龍,距今6000多年的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蚌塑龍,距今5000多年的紅山文化C形玉龍、玉玦形龍等較有代表性。早期的龍形象樸拙,具有多元化的特征,體現瞭先民的原始信仰。

紅山文化玉玦形龍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此器2003年出土於遼寧省朝陽市牛河梁遺址,年代為距今約5500年—5000年。其頭部較大,雙耳豎立,耳間有棱脊,吻部前突,用陰線雕出雙目、口和鼻間褶皺。軀體彎曲呈玦形,缺口處有明顯切割痕。頸部有圓孔,可以穿系。專傢認為這類玦形器是龍的早期形象,根據造型推測其可能源自豬、熊或蠶等。

牛河梁遺址是紅山文化晚期一處大型祭祀遺址群,發現瞭大型祭壇、女神廟、積石塚群和大量玉質禮器。遺址內的高等級墓葬以玉器為重要隨葬品,可能將其視作通神的工具。

龍山文化彩繪龍盤山西博物院藏

20世紀70年代末,考古學傢在山西省襄汾縣陶寺遺址發現瞭在盤中“沉睡”數千年的“龍”。彩繪龍盤為灰褐色陶胎,通體磨光,盤底用紅彩塗成圓面,盤身內紅灰相間的蟠龍圍繞紅色圓面盤旋,身體飽滿而外張,沉穩強健,威嚴神秘,是罕見的藝術珍品。這樣的龍盤隻在陶寺墓地5座大型墓葬中發現,且每座墓葬中隻有一件。它們與一批具有禮器性質的器物同出於大墓,充分說明在這個處於早期國傢形態的社會中,已經將龍作為崇拜的圖騰。

陶寺遺址距今約4300年—3900年,發現瞭城市、宮殿、王墓、青銅器、觀象臺、文字以及象征王權的禮器等。這些發現表明陶寺遺址已經形成瞭早期的國傢形態。據考古學傢和歷史學傢分析,陶寺遺址與史籍所載的“堯都平陽”非常吻合。

三星堆文化龍形銅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龍形銅飾出土於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遺址八號祭祀坑。龍張口露齒,獠牙咬合;上吻甚長,向後勾卷;龍頭部頂一物,結合七號坑出土的同類器物推斷其為銅牙璋;眼為“臣”字形;右側龍角幾近完整,龍角細長,向後卷,左側龍角僅餘根部;龍耳向後勾卷;龍身兩側皆有前腿和足,呈伏臥狀,腿部短粗似獸腿,足部有兩趾,應為獸足;龍身呈管銎狀,斷口完整,為鑄造形成,應與其他部件相接。

三星堆遺址出土瞭許多帶有龍形象的文物,如青銅龍柱型器、青銅爬龍器蓋、青銅持龍立人像以及青銅神樹上的龍,表現瞭古蜀人對龍的崇拜,反映瞭龍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信仰。

龍紋演變

據文獻記載,龍是一種上天入水、興雲佈雨的神獸,是東方星宿的化身,對農業社會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幾千年來,龍的形象經歷瞭復雜的演變,從早期抽象、多元的造型逐漸走向標準形式,細節愈漸明晰。商周時期龍紋神秘獰厲,秦漢時期龍紋剛健粗獷,隋唐時期龍紋雍容華貴,宋元時期龍紋雄奇灑脫,明清時期龍紋典雅精致,並作為皇權象征。

西周龍紋盤上海博物館藏

這件青銅盤折沿淺腹,高圈足外撇,腹部設兩附耳,其中一附耳有兩短橫梁與器口相接。外腹飾一周變形龍紋,無具象龍首。內壁飾12條首尾相接的魚紋。內底中心為盤旋式卷龍紋:龍首居中,有兩圈眼眶,圓目突出;龍角和口部的形式比較特別,左龍角後有一小龍,龍首下有兩條對稱曲體的小龍;軀幹右旋,飾鱗紋,旁設兩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