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博物館的特性

時間:2024-02-20 10:29:18瀏覽次數:1723

  恭王府博物館在展示傳統傢具制作技藝的同時,輔以昆曲表演。本報記者李韻攝/光明圖片

  國傢級非遺北京玉雕作品《嵌金絲寧心靜品玉壺春薄胎壺》 楊根連作 本報記者李韻攝/光明圖片

  省級非遺仙遊竹雕作品《喜不自禁》 王新明作 本報記者李韻攝/光明圖片

  國傢級非遺顧繡作品《群魚戲藻掛屏》 錢月芳作 本報記者李韻攝/光明圖片

非遺博物館的特性

  明代“何朝宗印”款觀音,是國傢級非遺德化瓷燒制技藝的經典作品。本報記者李韻攝/光明圖片

近二十年,一種嶄新的博物館倏然進入我們的生活,並有燎原之勢。它的內容、形態、方式,給人的感受與認知,都與傳統的博物館迥然有別,因而受到大眾的關註和歡迎,這便是非遺博物館——本世紀才出現的一種全新的博物館。

非遺博物館緣自二十一世紀起始時期,是人類遺產觀一次重大的突破與進步,即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覺。我國地大物博,文化多樣,非遺十分浩繁與燦爛。由於時代性和現代性的沖擊,更由於我們是從國傢和民族文化的高度上,看待這種具有傳統與傳承意義的非遺,故而倍加重視它。於是我國的非遺事業蓬勃興起,並在短短的二十年裡形成強勁的保護和發展態勢,中華大地上的非遺得到瞭歷史上空前的全面發掘、整理、保護、弘揚。可以說,我國非遺事業已走到瞭世界的前列。非遺博物館作為收藏與展示非遺不可或缺的場所,作為公眾瞭解非遺不能繞過的地方,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生長。如今多數非遺之鄉,都有一個“非遺博物館”。

然而,非遺博物館是一種全新的事物,其性質、特點、方法,至今在字典上也沒有確切的釋義;而且先前傳統的博物館收藏展示的大多是物質性的文化遺存,少有非物質性的遺存。現今的非遺博物館建設,都還處於初創、摸索階段,沒有經驗,沒有規范,沒有眾所認同的范本,且博物館學也沒有非遺方面的學科;沒有理念,沒有規范,難免幼稚粗略,彼此模仿,相互趨同。現在非遺博物館慣用的展陳方式,多是一個簡略的非遺歷史展,再加上傳承人的技藝演示,手段十分有限,特別是非物質方面的展陳相當乏術。這顯然沒有達到嚴格意義上的博物館展示的標準。為此,研究和認識非遺博物館的重要性和功能,探討非遺博物館的特性與辦館理念,十分必要。這既是現實中非遺事業建設的需要,也是非遺學和博物館學在學術上的新命題。

1.保存完整信息

非遺博物館,顧名思義,是收藏、展示和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博物館,是為公眾提供非遺知識、非遺教育和欣賞非遺的場所。收藏是它首要的工作。收藏即保存,就是要收集與保護各地區珍貴的非遺,以見證歷史,賡續文明。

然而,非遺不同於其他類別的遺產,它是地方性的文化;是一個個地方獨有的文化存在,一個個文化個體。對於每一個非遺個體,非遺博物館都要整體保存。全面、系統、有序、完整無缺地保存這一非遺的全信息。這包括它的歷史、文化特征與基因、傳承人資料和傳承譜系、代表技藝、工藝流程、歷史經典、工具材料、相關器物、存在方式和覆蓋范圍等。這些信息或保留在物質遺存上,或承載於非物質遺存中——比如傳承人的技藝、村落的風俗、民間的傳說等,它們都在博物館收集和典藏之列。博物館要充分地收集信息,完整地保存信息,而且要科學地展示和呈現信息。所謂科學,就是要嚴格符合非遺的特點與規律。這是非遺博物館必須做到的。

從非遺學角度看,非遺完整的信息應保存在兩個地方:一是在經過普查立檔的非遺檔案中,一是在非遺的博物館裡。檔案用文字和圖片記錄非遺,博物館用遺存見證非遺,它們面對的對象不同。檔案提供給研究者,而博物館主要面對公眾。然而,面對公眾的非遺博物館工作,一樣需要有檔案意識,一樣需要對非遺有全面的認知,才能系統而充分地收集到有歷史文化價值和見證意義的遺存,進而達到博物館的專業要求。可是,非遺在歷史上大多是一種民間生活,一種自生自滅的文化,缺乏文字記載,沒有文獻,沒有檔案。很多非遺的歷史是以傳說為載體的。直到本世紀以來,當我們把它們視為國傢和民族不可再生、必須保存和傳承的文化遺產時,才開始進行文化普查,評定非遺名錄,認定代表性傳承人,建立保護體系和相關法律法規。由於事出倉促,很多地方建立非遺博物館時沒有檔案依據,沒有科學系統的認知,致使不少博物館內容單薄、空洞、支離,缺乏說服力與感染力,不能充分體現非遺悠久的歷史和深厚而獨特的價值。與此同時,還有很多珍貴的遺存由於未被我們認識和發現而仍然湮沒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