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千年故城遺址“活”起來

時間:2024-01-12 11:04:00瀏覽次數:905

讓千年故城遺址“活”起來——新疆吐魯番市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啟示

光明日報調研組

在吐魯番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多個民族在這裡交流交往:往來商隊滿載絲綢香料穿梭驛站與廊道,求法僧侶身背經篋穿越戈壁和荒漠……多元文化在這裡交融:高昌樂的吹奏聲從每一個樹梢掠過,葡萄酒的醇美香甜在每一個坊裡間彌散,西來的畫師在洞窟中勾描畫像,東來的詩人們則在火焰山下對酒當歌……

千百年來,吐魯番書寫瞭一段又一段經典的歷史傳奇,留下瞭無數的文物珍寶、歷史遺跡。而交河故城,這座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生土結構古代建築城市遺址,無疑是耀眼的那一個。

2022年7月12日至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考察期間,考察瞭世界文化遺產交河故城。他強調,交河故城是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是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見證,有重要史學價值。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不斷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增強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

2023年10月和12月,光明日報調研組兩次來到這座被稱為“世界上最完美的廢墟”中,實地調研。

俯瞰坐落在吐魯番雅爾乃孜溝谷臺地上的交河故城,形如柳葉,又似扁舟。吐魯番市文物局供圖

交河故城源源不斷地吸引著遊客前來參觀。尚傑攝/光明圖片

保護交河遺存:讓殘垣斷壁“強筋壯骨”

迎著秋日的餘暉,光明日報調研組從吐魯番市區出發,一路向西前行10公裡,抵達交河故城遺址。

它坐落在一個叫雅爾乃孜溝谷的臺地上,四周崖壁陡峭,最高達30米。臺地北部,河道一分為二左右支出,到臺地南端又交匯合一。從空中看,整個故城是由河水沖刷形成的一塊綠洲,它兩頭窄中間寬,形如柳葉,又似扁舟。

《漢書·西域傳》裡的記載,生動描述瞭這一情形:“車師前國,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繞城下,故號交河。”這也是交河城首次在漢文史料中出現。據記載,當時交河城距離長安8150裡,700戶共6050人,屯兵1865人,說明當時有近8000人生活在交河故城。

沿著參觀線路,自交河故城南門進入,落日餘暉灑在頹垣斷壁之上,一片金黃。

在講解人員的描述中,一座繁華城池在腦海中逐漸拼接成形:故城呈南北走向,長1750米,東西最寬處300米,南部是建築密集、繁華熱鬧的居民生活區,中部是輝煌壯觀的官署區,北部是規模宏大的大佛寺以及東北佛寺、西北佛寺組成的寺院區……

“雖然交河故城外形不規則,但各個功能區的分佈十分整齊。”吐魯番市文物局交河故城文管所所長王建東如數傢珍:整座交河故城有街巷34條,房屋1300多間,保存完整的有700多間,按功能區劃分,分為居住區、倉儲區、官署區、寺院區、墓葬區和大型院落區。其“城在南、葬在北”,以及“擇中立衙”的佈局風格,無不透露出其受到中原建築的影響。

歷經2300多年風雨洗禮,遭廢棄超過600載,交河故城卻未歸於塵土,在王建東看來,這得益於交河故城采用瞭獨特的建築模式——“減地起凸法”。

按照這種方法,在建造房屋前,規劃好建築物佈局、確定墻壁位置之後,直接在臺地上往下挖,留下來的部分,即為房屋的墻壁,掏出來的空間,則為房間、庭院和道路。由於交河臺地上的黃土純度高、黏性大,加上吐魯番幹旱少雨的氣候,讓這座“雕刻出來的城市”保存下來。

但長期受風蝕、風化、沙塵、地震、洪水侵襲,交河故城的保存現狀並不樂觀。吐魯番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副局長張勇介紹,1961年,交河故城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它的保護提上日程。特別是近些年來,國傢文物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及吐魯番市,不斷加大對交河故城的保護力度,先後投入資金超億元,有針對性、分片區、分層次推進交河故城遺址維修、加固、安防系統升級。

在維修加固過程中,文物專傢經過反復對比商討,最終確定瞭“本地化”保護原則,對風化嚴重的墻面,采用瞭打針註射高模數的矽酸鉀溶液的方法搶救;對出現裂縫的墻體,采用鉚固技術,給土墻嵌入骨架來“黏合”裂縫。

通過連續多期項目的實施,包括城內東北佛寺、官署西洞口、大佛寺、官署、南門闕、中央大道西側墻體等20多處重要遺址完成瞭加固保護,讓一批面臨崩塌的殘垣斷壁和崖壁得以“強筋壯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