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千年故城遺址“活”起來

時間:2024-01-12 11:04:00瀏覽次數:907

吐魯番市對交河故城的周邊環境也進行瞭治理。2014年6月,交河故城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推動交河故城的保護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

“這些年,國傢對交河故城本體的保護從未中斷過。2022年7月,總書記親自來到交河故城,叮囑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更是給瞭我們莫大的鞭策和鼓舞。”張勇說,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吐魯番市把交河故城的文物保護工作放在首位,制定瞭交河故城保護規劃,始終堅持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確保交河故城遺址及其歷史風貌和自然環境的真實性、完整性。

2023年,吐魯番申報瞭交河故城保護修繕工程——中央大塔保護修繕工程、交河故城溝西墓地本體保護修繕工程(一期)、交河故城保護與遺產價值展示提升工程等8個項目,來不斷夯實文物保護基礎,傳承好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目前已有6個項目初步獲得批復,即將啟動實施。

“眼下,交河故城已經列入國傢文物局公佈的《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中,保護的基礎得到夯實,我們的保護理念由搶救性保護向搶救性和預防性保護並重轉變,保護重點也由文物本體向文物本體和周邊環境的整體保護並重轉變。”王建東說。

挖掘交河價值:引領文化研究走向深入

新疆吐魯番學研究院副院長陳愛峰,研究生畢業後就來到交河故城,也是在這裡,他開啟瞭吐魯番學研究的征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交河故城是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是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見證,有重要史學價值。這些話說到瞭我們吐魯番文物學者的心坎兒上。”陳愛峰說,這座城市遺址,對文物研究者來說就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物寶庫,蘊藏著巨大的政治、經濟、軍事研究價值。

交河城扼守著吐魯番盆地的交通要道,通達焉者盆地的“銀山道”、東往敦煌的“大海道”、西去烏魯木齊的“白水澗道”、北抵吉木薩爾地區的車師道等,都要經過這裡。

公元640年,唐設安西都護府於此,交河成為天山南麓乃至整個西域的行政、軍事、交通、宗教中心。正因如此,“交河”一度成為邊塞、西域的代名詞,頻繁出現在唐代文人騷客的筆下。

在新疆博物館的展廳裡,出土於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的唐天寶十四載交河郡多份“馬料帳歷狀”顯示,“岑判官”曾多次往來於西州、北庭之間,在交河故城生活過不短時間。

這位“岑判官”即為邊塞詩人岑參,他留下吟詠交河的詩歌數量最多:“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巍”“送君九月交河北,雪裡題詩淚滿衣”“渾炙犁牛烹野駝,交河美酒金叵羅”……這些詩詞也為研究交河故城提供瞭一些參考。

除此外,交河故城的價值還在於,它是研究東西方文明交流交往交融的“標本”。它在歷史長河中見證瞭古代西域地區車師、高昌國、高昌回鶻等文明的存在,也見證著“都護府”對邊疆的管理及影響,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另一件吐魯番出土文物——唐天寶二載交河郡市估案,清楚記載瞭在交河郡帛練行內,來自中原的“常州佈”,根據質量不同分為上、中、下三個檔次,每“端”的價錢也從480文到500文不等。雖然有文物學傢認為此“交河郡”指的並非交河故城,但這也從一個側面印證瞭當時吐魯番地區商貿的繁榮。

為瞭充分挖掘交河故城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吐魯番加強遺址本體保護的同時,深化考古發掘整理,加強交河故城價值研究闡釋和傳播利用,加強文物蘊意闡釋,推動對交河故城的研究走向深入。去年8月,吐魯番市舉行第六屆吐魯番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吸引瞭國內外100多名專傢學者參與。

國傢文物局原黨組副書記、副局長顧玉才在本屆研討會上提到,作為古絲綢之路上的交通重鎮,幾千年來的商貿交往、文明交流、文化交流在吐魯番這塊土地上沉淀下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遺產,同時也產生瞭一門國傢級的“冷門絕學”吐魯番學。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於建軍介紹,從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開始,東西方許多探險傢在吐魯番地區劫掠瞭大量文獻與文物,並展開研究,一度出現瞭“吐魯番在中國,吐魯番學研究在國外”的情形。所幸的是,近現代以來,在黃文弼、季羨林、唐長孺等一批國內知名學者的共同努力下,一批高質量大部頭學術著述相繼問世,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讓中國學者在吐魯番學研究上重新贏得瞭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