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如故,再見陌路!高適為何對李白見死不救?

時間:2023-07-20 09:56:39瀏覽次數:1649

高適之前雖拒絕營救李白,但對落魄的杜甫卻盡力照拂。乾元二年(759)年底,棄官南下的杜甫一傢抵達成都,在西郊蓋瞭一所草堂,重逢瞭來此赴任的高適。高適對生活困苦的杜甫多有照顧:“故人供祿米,鄰舍與園蔬”。上元二年(761)正月初七,高適給成都草堂寄去瞭一首詩,懷鄉思友感時憂國:

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

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

身在遠藩無所預,心懷百憂復千慮。

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

龍鐘還忝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北人。

杜甫當時並沒有看到這首詩,大歷五年(770)正月,他才在書卷中偶然發現,頓時“淚灑行間,讀終篇末”。而五年前,高適已經在“心懷百憂復千慮”中去世。

少陵草堂碑亭。來源/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

明代文學傢胡震亨在《唐音癸簽》卷二五中,對李白、杜甫和高適有如下評論:“高適,詩人之達者也,其人故不同。甫善房琯,適議獨與琯左;白誤受永王璘辟,適獨察璘反萌,豫為備。二子窮而適達,又何疑也?”這段話不但對李、杜、高的人生結局作瞭很好的概括,且獨具慧眼地指出他們窮達迥異的根本原因:高適比之李、杜,更具政治上的判斷力和抉擇能力。歷史事實正是這樣,安史之亂中,他們對待敏感的政治人物和事件的不同態度,是他們走向不同人生結局的要因。

參考文獻:

張馨心:《盛唐詩人高適、李白的人生選擇及交遊關系新議》,《甘肅社會科學》2013年第4期

丌鳳珍:《試論李白、杜甫、高適的人生理想與政治智慧》,《山東社會科學》2014年第1期

郭娟:《李白高適一見如故再見陌路》,《藝術品鑒》2020年第28期

張明揚:《棄長安——安史之亂前後的內廷、詩人、政爭與叛亂》,天地出版社,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