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如故,再見陌路!高適為何對李白見死不救?

時間:2023-07-20 09:56:39瀏覽次數:1646

近日上映的電影《長安三萬裡》,以李白與高適的故事為線索,展現瞭大唐的詩歌與歷史。高適出身落魄將門,進京趕考但屢試不第,後投身軍旅;李白出身大戶商賈,恃才傲物,然而在政治上懵懂無知,最終卷入叛亂。

安史之亂中,永王李璘發動叛亂,李白因一度為永王幕僚而落下叛亂罪名,在其兵敗後被捕入獄。高適卻有敏銳的政治嗅覺,官拜淮南節度使,討伐永王,平定叛亂。獄中的李白向高適求救,高適卻沒有伸出援助之手,二人多年結成的友誼走向瞭破裂。

《長安三萬裡》中的李白與高適。來源/電影《長安三萬裡》預告截圖

從把臂同遊的知己,到形同陌路的過客,高適與李白的關系令人唏噓不已。如果“人生若隻如初見”,誰又能想到高李二人的友誼之船會以這樣的形式傾覆呢?

相識於微末

高適祖上是渤海蓨縣人,其祖父高偘是高宗時名將,曾擒突厥車鼻可汗,攻高句麗,官至左監門衛大將軍,遼東道、隴右道持節大總管,封平原郡公,食邑二千戶。父親崇文為韶州長史,但在高適少年時便去世,高傢也因此傢道中落。唐代制度規定,五品以上官員的子孫,可由門蔭入仕。根據祖父的官位,高適是擁有門蔭特權的,但高適決心不走門蔭之路。二十歲時前往長安求取功名,沒有成功,隻能長期寓居於梁、宋地區(今河南省商丘市),以耕釣為生。

唐代制度規定,邊帥可以自辟佐吏,所以從戎入幕也就成為士人仕進的一條途徑。雖然這條途徑相當狹窄,但如果有機會立軍功,或者受到邊帥的賞識、提拔和舉薦,也能很快升遷,官至高位。高適的祖父曾兩任邊帥,他選擇走這條路當是受傢庭的影響。開元十八、十九年左右(730-731),高適決定投筆從戎,北上邊疆。在燕、趙一帶遊歷期間,高適想去朔方節度副使信安王李褘、幽州節度使張守珪幕中謀得一官半職,但始終未能如願。面對軍中的黑暗、上位者的昏庸,高適無從幹預,更無力改變,最後隻能憤懣而歸。開元二十三年(735),高適再次赴長安應試,又名落孫山,在京城盤桓三年後落魄還傢,借酒消愁、隱遁山林便成瞭他生活的常態。

與高適不同,李白此時早已名揚天下。天寶元年(742),在玉真公主的推薦下,42歲的李白終於時來運轉,受詔入朝覲見。12年前,初入長安的李白求仕無門,留下瞭“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的嗟嘆。而這一次,李白得到瞭唐玄宗的厚待。李白入京後,玄宗降輦步迎,親為調羹,隨即又讓李白“供奉翰林,隨時待詔”。這段翰林生涯也成瞭李白終生難忘的輝煌歲月,之後也被反復回憶。

影視中的李白。來源/電影《妖貓傳》截圖

“翰林”二字聽起來尊貴超然,但在玄宗眼裡更像是身邊解悶幫閑的文人。在長安期間,李白最大的成就可能就是留下瞭《清平調》三首: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幹。

春風得意之餘,李白的仕途之路很快夭折瞭。天寶三載(744),李白向玄宗遞交辭呈。玄宗甚至沒有做出任何挽留的姿態,賜瞭一筆豐厚的遣散費就放任李白離職。對於自己的“主動離職”,李白本人的解釋是為小人背後中傷,他日後在詩中曾反復寫到這一點:“青蠅易相點,白雪難同調”“讒惑英主心,恩疏佞臣計”“騎虎不敢下,攀龍忽墮天”“君王雖愛蛾眉好,無奈宮中妒殺人”,暗指楊貴妃、高力士和李林甫等人向玄宗進讒言以致自己失寵。這一說法可能是真的,但置於那個時代“吏治與文學之爭”的政治基調下,文人李白不被官場所容也是符合邏輯的。

“無官一身輕”後,李白邂逅瞭高適。

談及高適、李白二人的交遊,無法繞開另一位詩人杜甫,高李之間的事跡多見於杜甫的詩歌和與他相關的史料。在李白棄官的這一年,44歲的李白在洛陽和汴州一帶遇見瞭33歲的杜甫,這可能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一次偉大的相遇。一千多年後,聞一多先生將這次相遇描述為“青天裡太陽和月亮碰瞭頭”“四千年的歷史裡,除瞭孔子見老子,沒有比這兩人的會面更重大,更神聖,更可紀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