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飄柔和潘婷的古人,是怎麼洗發護發的?

時間:2023-08-17 10:54:53瀏覽次數:1635

中國人自古就很重視自己的頭發,在古代就流傳著“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孝之始也”的說法,可見古人將頭發視為身體的一部分,極其珍視。那麼古人沒有現代洗發護發美發的條件和技術,是怎樣潔凈保養頭發的呢?

一、古人洗頭常用物品

在古代,最常用的“洗發水”當屬“米汁”瞭。《左傳·哀公十四年》中記載:“陳氏方睦使病,而遺潘沐。”其中“潘”即為“米汁”,“沐”則為洗頭。所以這句話的大概意思即為:陳氏一族正好和睦團結,族人便讓他(指陳逆)裝病,並送去瞭淘米水讓他洗頭。“淘米水”在現在看來也是十分有營養價值的,最讓人熟知的便是用“淘米水”澆灌植物,這樣可以給植物帶去有營養的物質。現代研究也證明瞭“淘米水”是可以用來洗頭的,而且比普通的純凈水更好,因為淘米水中蘊含豐富的B族維生素。可不要小瞧這種維生素,它可是有著能夠幫助頭發的色素細胞生成黑色色素,使頭發變得烏黑煥亮的奇效。

淘米水

“米汁”就是“淘米水”,而它的另一種叫法“米泔水”或許更令人熟悉,《本草綱目》卷四中記載:“桐葉同麻子煮米泔(即米汁),沐發則長。”所以,古人並不是單純使用“淘米水”洗頭,還會混合桐葉、芝麻等營養物質一起充當“洗發水”。“沐發則長”,更是說明這種“洗發水”效果極好,不止能夠洗凈頭發,還能促使頭發生長。

另據古籍顯示,陵苕,也可用於洗頭。陵苕你可能很陌生,但它的另一個名字你一定非常熟悉,即凌霄花,一種鮮紅色,花冠呈漏鬥形的花朵。《史記·趙世傢第十三》註引《本草經》中道:“陵苕生下濕水中,七八月生,華紫,草可以染帛,煮沐頭,發即黑也。”可見陵苕的功效還是極多的,不僅可以充當染料,還可以當作“洗發水”。此外《本草綱目》中更是有記載,陵苕配合其他藥材除瞭可以促進頭發生長外,還有治頭皮發癢和殺滅虱子等功效。

凌霄花

以上兩種便是古人比較常用的洗發用品,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例如苗族人至今仍然保存著用茶枯洗頭的傳統。所謂茶枯,也稱茶籽餅、茶麩,便是油茶籽經榨油後剩下的殘餘物,裡面含有茶皂素、蛋白質、天然茶油等營養物質,用來長期洗頭,有止屑、止癢、去油、殺菌、修復受損發質、煥亮頭發的功效。苗族人往往先用茶枯泡入水中洗第一遍,再用清水清洗兩遍,才算洗幹凈頭發。

二、古人洗頭的時間、禮俗

關於洗頭的時間,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沒有特定的規定,幾乎想洗則洗。但是相對於男子,婦女往往會有更多的規定。例如《後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傳》中就記載道:“盥浣塵穢,服飾鮮絮,沐浴以時,身不垢辱,是謂婦容”,並強烈要求“按時洗頭”。相對於普通人,官吏洗頭則有時間限制,並可以此為由休假一天,稱為“休沐”或者“洗沐”。從漢代開始,就有“漢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的法律規定,這種工作五天休息一天的制度一直延續到唐朝才改變。

休沐

除瞭日常生活中有洗頭的生理需求外,古人在特定的時間也必須洗沐,大概是表示尊重和重視。特別是在一些特殊的場合必須洗頭,比如人臣見天子之前當洗沐,居喪而頭有創時當洗沐、將死之前當洗沐,等等。其實有的現在也有流傳,比如我們出席重要的活動或者去見重要的人之前都會洗頭以表示尊重,過節日的時候為瞭增加節日的儀式感會提前特意洗頭以示重視。

古人居喪

這裡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居喪期間對於洗頭的要求。“百善孝為先”是我們的古訓,所以對於喪禮,古人格外重視。服喪期間,按照禮制是三個月後才能洗頭的,不過如果在服喪期間頭上生瞭瘡的話是可以提前洗頭的。這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講可能真的難以想象,別說三個月,可能三天都熬不住。但是,你可能想不到,古代的大孝子可以做到三年不梳頭、不洗頭。而更令人吃驚的當屬唐代紀王慎之女,據《新唐書》卷八十《紀王慎傳》記載:“始八歲,聞慎有疾,不食。……及王死,號慟,嘔血數升。免喪,絕膏沐者二十年。”大意就是李慎的女兒8歲的時候聽聞李慎患病瞭之後就不吃東西,後來在他死瞭之後更是悲傷慟哭,以至於吐血數升,就算因此被免去服喪,她也堅持不休沐20年。不過這屬實太過誇張,其中真假還有待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