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顧衛英:昆曲能激活人的細胞,最美在其古韻

時間:2021-10-26 11:22:49瀏覽次數:1488

顧衛英 飾 林徽因

談起林徽因這個角色,顧衛英有滿滿的表達欲,她情感充沛,靠近能讓人感受到她渾身上下充斥著的“曲味兒”,舉手投足,得一美字。說到興奮處,她比劃著,用身體語言協助自己表達。在北方昆曲劇院創排的昆曲《林徽因》中,她擔綱主演,飾演林徽因一角,她說選擇這個人物是挑戰也是創作動力,是對戲曲模式進行的新探索,戲曲應該往哪個方向走?“排練過程中大傢熱情澎湃,一起探究,這樣的創作非常有意思,我們的排練濃縮、密集,強度非常大,對‘新品’充滿期待。”

她用“中毒”形容自己對昆曲的上癮,被命運選中,懵懵懂懂入瞭園林,開始長達半生的窺探,每前進一步,就多一份對昆曲園林春色的癡迷。走過瞭昆曲的沒落期,這位昆山女子,越發堅信這門精美的藝術會有發光發彩的一天。

原來的盔甲很難脫掉

中華網:介紹一下《林徽因》這部劇吧。

顧衛英:《林徽因》這部劇,不管是對昆曲舞臺而言,還是對昆曲演員本身而言,都是新的課題,為什麼這麼說呢?昆曲舞臺上表演的通常是古代人物,尤其是旦角兒,四功五法、唱念做打,都是傳統程式化的傳統表演方法,舉手投足,都有約定的樣式,從手指尖到手腕、手臂、腰脖、眼神、腳步甚至呼吸都有一套固定模式,在這個范疇裡去表演。昆曲演員從小訓練的一套方法即戲曲程式,用程式塑造人物。《林徽因》這出戲的人物年代感、人物特點,已經不是古典女子的范疇,是近現代民國時期的女性,所以她的言行舉止不能延用昆曲古代女子的表演程式來呈現,必須重新探索。

選擇這個人物對於昆曲表演和昆曲舞臺的人物是史無前例的,我經過多年反復斟酌和自我掂量,這個人物用昆曲來表演呈現究竟合適不合適;對於當下時代下觀眾的審美來講,選擇這個人物是否適宜。經過瞭很長時間醞釀和考量,最終還是選定排演《林徽因》。

林徽因這個人物自身的文化積淀,她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敬畏精神和對自己建築事業一生的執著堅守,正契合昆曲人從古到今的傳承和堅守精神,所以昆曲精神和此劇的人物精神氣質非常吻合,這是古今的融合,是藝術和人物的融合,是文化要傳承延伸的共通點,找到瞭這個點,我們覺得選擇這個人物雖是勇氣使然但並不冒險,而且有信心此劇一定能夠讓觀眾產生共鳴,那將是一種文化藝術之間的美好共鳴。

這種創作對於當下來說非常有意義,並不是說要把林徽因這個人物搬上舞臺,而是我們覺得這個劇目搬上舞臺之後能為昆曲做一些新的引領和啟示,能為整個戲曲藝術的創新方向開啟一些新的探索。從人物出發能夠引出關於對當代藝術審美、人生哲理的一些思考。

中華網:您是如何理解林徽因這個角色的?

顧衛英:林徽因一生中的事業、愛情的走向非常清晰。她感性又理性,兼顧的非常完美,這樣的人物值得我們深思。她的思想境界值得後人去研究,為什麼她能做得如此完美,我想不僅僅是智慧吧,應該還涉及到很多很多,這是我們應該去探究的,也是我在表演過程中需要去深挖的,需要努力走她的靈魂世界,才能演好這一位公認民國的女神。排《林徽因》可以說是意義非凡,這個角色不同於其他人物,其他有標志性的人物也可以搬上昆曲舞臺,也可以很精彩,但對當下這個時代來說,選擇這樣一個人物我認為能起到的啟示作用非同一般。

中華網:為瞭演好林徽因這個角色,您都做瞭哪些準備?

顧衛英:看瞭她很多的資料,捋瞭她一生的經歷,瞭解她特定時期的選擇。我覺得人不僅要有智慧,還要有骨子裡的定力、堅毅,她的這種不屈藏在血液裡,不是表面所能看到的,內心有掙紮但絕不猙獰,她身上表現出中國人隱忍堅毅的精神,中國東方女性強大的力量,雖然看起來溫文爾雅,實際骨子裡有一種讓人不可攻克的力量,沒有什麼可以被壓倒,即使倒下瞭也可以不失風度地站起。

中華網:排練的時候遇到瞭哪些困難?

顧衛英:我們在排練過程遇到的客觀困難是可以預知的,表演的系統全部都要重新建立,這是現代戲、現代人,昆曲現代戲的表演體系尚不建全甚至還未成立,昆曲傳統戲的手、眼、身、法、步,在《林徽因》這部現代戲裡可能一個身段都用不上,要有所選擇地到傳統表演中去截取素材後重組,將零件重新配合,或許可行,但也隻是嘗試。我們反復試驗並思考,各個方面的點抓的準不準,不能離開昆曲的本味,這點非常難,對於演員來說像一條鴻溝一樣難以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