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顧衛英:昆曲能激活人的細胞,最美在其古韻

時間:2021-10-26 11:22:49瀏覽次數:1491

中華網:作為戲曲學院的昆曲閨門旦專業老師,您教書育人的同時仍繼續舉辦昆曲藝術專場。您曾說“一位好的教師,同時必須是一位藝術精湛的好演員。”為什麼這麼說?

顧衛英:我教學過程中的體會就是:表演藝術是活的,不是課堂裡和排練場能完成的,更不是固定的方程式,如果沒有在舞臺上總結積累豐富的經驗,在教學中,如同紙上談兵一般,說不透、說不到位、說不到點上。學生在表演時有可能會似是而非,隻有老師明白瞭,學生才有可能明白。昆曲是門綜合藝術,老師通過口傳心授地示范說明白瞭,學生還有可能做不到,更何況老師自己都不明白,讓學生怎能做到。所以我覺得當瞭老師,就應該對自己的要求更高,這也是我和我的老師在學習過程中悟出來的道理。“取其上者,得其中,取其中者,得其下,取其下者,無所得。”這是古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中華網:您一邊教學的同時,也從來沒有離開過舞臺。

顧衛英:對,我怕自己可能教著教著到最後都不會演瞭。我心裡非常明白,臺上和臺下兩回事,可能在課堂上教的是千準萬確都對,上瞭舞臺,卻是另外一種感覺,這是很奇妙的事情。上臺表演的精確性是剎那之間的,可以有時論秒的時間都嫌長,所以演員在臺上必須全神貫註,稍不留神戲就會出現偏差。因此要教好首先要演好,這是我給自己的要求。

中華網:您認為昆曲在當代傳承上面臨的問題是什麼?

顧衛英:當代人審美不同,老師那一代人身上還有古意、古韻,接到瞭民國時期延續下來的脈絡,她們的老師是民國時期遺留下來的風貌,老師們身上繼承到瞭這種風貌。昆曲的古韻特別重要,在傳承時韻的丟失非常可惜,曲、詞、表演的路子不會丟,丟的是古韻的生態。我覺得昆曲當代的傳承,藝術內在的生態,韻的傳承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到最後昆曲的韻味丟失瞭,昆曲傳承下去意義將會受損,這看起來好像不是問題,實則是個問題,而且是個大問題,昆曲的靈魂究竟是什麼?值得深思。

中華網:現在生活節奏快,您覺得如何做才能讓有慢節奏的傳統昆曲走向更多的當代青年,為他們所接受並喜愛?年輕人欣賞昆曲的建議。

顧衛英:我們應該對年輕人進行審美引導,他們欣賞昆曲,可能沒有角度和切入點,美在什麼地方,也許看完演出還是一頭霧水,隻能看到形和貌,所以很難真正領略到昆曲美的精髓,有必要上一課:傳統文化的審美,再去欣賞,可能效果完全不同。

中華網:在昆曲的當代傳播普及方面,您的看法是什麼?

顧衛英:昆曲要真正傳播開來,一是靠昆曲從業人員的代代傳承;二是增強我們國民一起保護和弘揚的意識,昆曲是我們國傢的文化財富,瞭解、學習、保護這一中華傳統文化,是每個國民應有的義務,這次排演《林徽因》其實也是對保護傳統文化呼喚,我們選擇當代的題材,改變昆曲的創作形式,使之和當代契合,但昆曲的韻味不變。使古老的藝術也可以有新的生命,遵循好守正創新的原則,進一步挖掘昆曲的精髓並發揚光大。

顧衛英:

工閨門旦、正旦。中國戲曲學院藝術碩士。中國戲劇梅花獎、上海白玉蘭獎獲得者;中國戲劇紅梅獎二屆大獎得主;全國戲劇文化獎首屆表演大獎得主。

首屆梅花獎獲得者張繼青嫡傳弟子,深得二度梅得主張靜嫻之真傳。先後師從昆劇表演藝術傢柳繼雁、梁谷音、沈世華、張國泰等名師。 

顧衛英扮相端莊秀麗、氣質雍容華貴、表演細膩傳神、唱腔優雅規范,善於刻畫不同階層和不同類型的古典女性形象。曾多次在港澳臺與日本、德國、法國、美國等地演出昆劇。常演昆曲劇目及其人物有:《牡丹亭》中的杜麗娘、《長生殿》中的楊玉環、《玉簪記》中的陳妙常、《白蛇傳》中的白素貞、《爛柯山》中的崔氏、《蝴蝶夢》中的田氏和蘇劇《花魁記》中的辛瑤琴及原創大型昆曲《李清照》中的李清照及《林徽因》中的林微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