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顧衛英:昆曲能激活人的細胞,最美在其古韻

時間:2021-10-26 11:22:49瀏覽次數:1490

中華網: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緩慢的認知過程。

顧衛英:對,學習後覺得昆曲這門藝術太博大、太精深瞭,綜合性太強瞭,為什麼讓人如癡如醉,一是昆曲的完美性;二是昆曲能歷練人。在學習的過程中,必須身心全部投入,甚至每個汗毛孔都可以一起參與表演。

昆曲“約定俗稱”的美,一定是千錘百煉得來的,昆曲學生時期的我,多半時間是在練功房裡,復戲、背戲,反復練,不斷調整,在鏡子裡對照自己什麼是最美的、準確的,才能最後形成肌肉記憶定型,把型定好、模子刻好,戲才不會走樣,才不會走彎路。

學習昆曲不僅僅是在練功房用功,還有很多功房之外的功課,昆曲劇本的曲詞很深奧,需要有其他文化藝術的素養去解答,要去積累各個藝術門類充實自己,才能詮釋、表達出來,最後才能在舞臺上演繹出屬於昆曲意韻詮釋下的昆曲表演。我所理解的昆曲不是唱唱而已的戲曲,而是一門能牽動人靈魂的文化,是一門讓觀者享受,演者同時也享受的藝術。

生命之間的對接

著名昆曲表演藝術傢柳繼雁作為顧衛英學戲第一個領路人,說起她,顧衛英充滿懷念與感恩,“柳老師以她的經驗和獨到鑒別,引我入閨門旦的門,幫我打好基礎、少走彎路。”學戲時,顧衛英看到老師自然真切的表演時會走神,心想老師是怎麼做到的,藝術的奧秘無窮,學習過程實則也是揭秘、尋寶的過程。

中華網:您的“杜麗娘”是張繼青先生親傳,“楊貴妃”是張靜嫻先生真傳,談談兩位老師對您的影響。

顧衛英:1997年,我正上昆曲班三年級,學校選的尖子生要加強暑期培訓,增加表演劇目,我有幸跟張老師學習瞭《尋夢》,這個戲是閨門旦的必學劇目,特別考驗功力,全戲由一人演唱,唱念做舞,不停不歇,每段都是滿功滿調。當時三年級要學這樣一折吃功戲,對我而言非常具有挑戰性。我能跟張繼青老師這樣的名傢學習,一方面非常欣喜,幸福感滿溢,另一方面壓力非常大,每天夢裡都在背戲。這出戲是我和張老師學的第一個戲,看到老師的表演,哪怕一個示范動作,都會覺得美到無法模仿,覺得這是一門神奇的藝術,所以滿懷敬畏、竭盡全力地學習瞭這一出戲。

當時的學習,基本就是照搬、模仿式的學習,老師怎麼教我就照著怎麼做,總覺得老師往那兒一站,都似乎腳下有根一般,而自己像是一陳風就能被推到或刮跑。

張老師教學非常嚴格,稍有不對,馬上就停下來,她對藝術的嚴格要求,是她幾十年對昆曲藝術一以貫之的嚴謹風格。所以我在學習的過程中,絕不敢有一絲懈怠,繼承老師藝術的同時,也要繼承老師對藝術的那份執著與敬畏精神。

顧衛英 飾 杜麗娘

我對杜麗娘投入的時間、熱情,和對老師的感情,已經與生命合而為一瞭,當時覺得放下昆曲,便是放棄瞭另一種生命,失去瞭人生的意義。

《長生殿》是張靜嫻老師的代表作,我看過老師幾次演出,對老師的藝術也非常神往。向張老師學習《長生殿》中的楊貴妃,是從《牡丹亭》到《長生殿》是從千金小姐到宮廷娘娘的轉型,宮廷娘娘自然要另起一范兒。張靜嫻老師和張繼青老師的教學風格、藝術風格雖然不一,但兩位老師對藝術的嚴謹態度是完全一致的。

學習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老師們的藝術為什麼會繼承的那麼好,張繼青老師從傳字輩老師繼承到自己身上又傳給我們,她們這一代其實是將傳承下來的藝術發展和升華瞭。老師們不是依葫蘆畫瓢,而是在嚴格繼承的基礎上又有瞭提升,他們對於昆曲藝術的傳承、敬業的精神,每一位昆曲學子都應該好好深思學習,她們付出的每一滳心血都融進瞭生命,我在老師身上看到的是有生命的藝術。

戲曲藝術的學習的模式是口傳心授,學習過程其實是心與心對話的過程。戲曲藝術是鮮活的,代代相傳就必須是活態的傳承,需要一代一代的繼承人不斷去總結思考,把藝術細胞鮮活傳承下去,這樣才是真正的傳承,這使我更堅定瞭一個真理,藝術是來不得半點馬虎與虛假的,老師們通過幾十年如一日對藝術的嚴謹追求,才能得到那份寶貴的藝術真諦,才能生發出活態生命力的藝術並傳授給下一代學子們,這樣藝術之花才能代代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