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鳳一:當好昆曲服務大眾的“服務員”

時間:2021-11-17 10:02:16瀏覽次數:1488

昆曲,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又被稱為昆劇。昆曲是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戲曲藝術中的珍品。昆曲發源於14世紀中國的蘇州昆山,經一批藝人傳唱而走向全國,獨領中國劇壇幾百年。

隨著中國近代社會動蕩,戰事頻繁,昆曲幾度遭遇發展困境,幾近消亡。1956年,改編昆劇《十五貫》進京,名動京華。同年5月,《人民日報》一篇名為《從“一出戲救活瞭一個劇種”談起》的社論引發社會廣泛關註,此後短短數年中,全國各地雨後春筍般成立瞭多個專業昆劇院團,培養瞭一批又一批的昆劇新秀。其中,1957年成立的北方昆曲劇院及其院團下的一批昆劇表演藝術傢成為推動昆曲傳承發展的重要力量。如今,昆曲是活躍於舞臺上的最古老的劇種之一,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廣受觀眾喜愛。

舞臺、熒屏、舞臺

楊鳳一

1962年出生、11歲考入中國戲曲學院、20歲畢業到北方昆曲劇院工作、21歲開始接拍影視劇、28歲徹底放棄出演影視劇回歸舞臺,直至2009年從臺前走到幕後……對北方昆曲劇院院長楊鳳一來說,她的整個人生都圍繞著“昆曲”二字。作為昆曲藝術的傳承人,她曾經“一唱三折九嘆”,在舞臺上將昆曲的婉轉曲調和美麗身段精彩演繹,如今,她管理著肩負中國昆曲傳承與發展重任的北方昆曲劇院,成為推動昆曲服務大眾的“服務員”。

“明年,我60周歲,與昆曲結緣近半個世紀。初到北方昆曲劇院的時候,劇院有很多實力派演員,比如洪雪飛老師等,他們是舞臺上最耀眼的那顆星。論資排輩,年輕人沒有機會和能力擔任主演。於是,在1983年到1990年間,陸續有影視劇劇組向我伸出橄欖枝,我被‘拍一部影視劇收獲10年工資’的誘惑打動瞭,斷斷續續拍瞭很多影視作品,包括參演電視劇《西遊記》。”說起拍影視作品的經歷,楊鳳一感觸良多,除瞭經濟誘惑外,拍影視作品的另一個吸引點是比昆曲舞臺表演容易太多瞭。

在“更多金”和“更少投入”的雙重誘惑下,楊鳳一在離開舞臺的7年時光裡拍戲邀約不斷,她看起來光鮮亮麗,但內心從未停止對舞臺的眷戀。“也就是那幾年,和我一同進入劇院的學員班成員陸續離開瞭劇院,真正留在舞臺堅持表演的隻剩下五六個人。昆曲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岌岌可危,我開始思考昆曲的未來發展問題。”她明白,昆曲藝術需要接班人。1990年,楊鳳一徹底離開瞭吸引力巨大的影視行業,回歸舞臺潛心創作,當時正值劇院大力培養年輕人,她獲得瞭很多機會。“自那以後,我將昆曲的傳承與發展視作我人生中的唯一事業,我決心腳踏實地,幹出成績。”她說。

1998年,楊鳳一成為北方昆劇院副院長,但她沒有脫離舞臺,一邊管理,一邊演戲,直到2009年8月7日,她當選北方昆曲劇院院長。“這一天是立秋,我正式從臺前轉到幕後,徹底退出瞭舞臺。” 楊鳳一如是說。

2009年,三個承諾

“為瞭留住人才,當選院長的當天,我給劇院青年演員許下三個承諾:第一是出人出戲,第二是提高工資待遇,第三是改善創作環境。”楊鳳一說。

十幾年來,楊鳳一帶領團隊“放下架子”走市場,取得瞭豐碩的成果。“社會大眾都認為昆曲是高雅藝術,與基層無緣。我們轉變這種思路,開始下基層,進社區、進學校、進工廠、進農村……隻要有人看,我們就演。慢慢地,昆曲的受眾越來越多,漸漸就有瞭市場。”在楊鳳一看來,一年365天演出365場,在幾乎天天有演出任務的情況下,沒有一個年輕演員抱怨辛苦,反而覺得高興、充實,這是昆曲前景廣闊的表現。如今,越來越多年輕人投身昆曲藝術事業,劇院排演的好戲新戲不斷,越來越多觀眾走進劇場,演員的收入翻瞭幾倍。“更可喜的是,得益於各類社會資本投入,劇院的改建項目正在緊張進行,將於2023年10月1日竣工。為瞭順利推進劇院改建,楊鳳一主動承擔瞭100多戶的拆遷工作。“由於工作壓力太大,工作時間長,我一下子瘦瞭10多斤,以致我兒子跟我說:‘你幹脆去當拆遷辦主任得瞭,回傢還拿著電話沒完沒瞭工作。’但為瞭實現對大傢的承諾,讓大傢盡快在更好的環境中創作,我不能讓自己停下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