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窟列鳴沙 崖壁披五霞——走進敦煌藝術的世界

時間:2023-10-24 16:45:42瀏覽次數:1109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資深教授楊琪先生的著作《敦煌藝術通識課》,近日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瞭。這是一部能讓讀者近距離感受敦煌藝術的通識讀本。書籍選取敦煌石窟藝術中的重要作品,從壁畫、絹畫、彩塑、飛天、樂舞、建築、經卷、衣食住行等方面,介紹敦煌藝術的精髓,並用明白曉暢的文字和精美的圖片,將敦煌的奧秘娓娓道來。

楊先生在從事教學、研究工作之餘,長期從事大眾藝術普及工作。他的講述,專業而又通俗,能帶領讀者輕松走進敦煌藝術的世界,感受敦煌的神韻。

傳承之美

打開這本通識讀本,宛如穿越到瞭“風搖檉柳空千裡,月照流沙別一天”的敦煌。在這裡,有中國最美的石窟藝術代表——敦煌石窟。

莫高窟172窟北壁觀無量壽經變右上角飛天(唐)中信出版社供圖

“我們不要急急忙忙地進入洞窟,可以先站在敦煌石窟對面的三危山上遠眺”——“你看,在旭日的照射下,那一排排洞窟,好像閃著萬道金光。特別是那雄偉的九層樓,輝煌燦爛,使人心動。”讀本的開篇,已動人心弦。接著,作者提出瞭幾個問題:為什麼在漫漫黃沙之中,會有如此輝煌的石窟藝術?它何時創建?何時全盛?何時衰敗?為什麼全盛?為什麼衰敗?這些被人忘卻瞭的洞窟,何時、因為何事才引起瞭世人的高度關註?

這些,是一位普通讀者欣賞敦煌石窟藝術,需要進行的知識儲備。而作者也在讀本的第一、二講專門作瞭回答。

敦煌石窟,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鳴沙山、盤瓠丘兩側的峽谷中,是中國現存石窟藝術中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風格最獨特的石窟之一。敦煌石窟始建於北魏時期,歷經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史時期的修建和擴建,一直持續到明清時期。這些石窟內,保存瞭大量的佛教文化和藝術遺產,是中華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敦煌石窟內的壁畫、雕像、佛典等文物,具有豐富的歷史價值。它們是中國古代佛教文化的重要遺產,反映瞭中國古代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文化風貌等重要信息,為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提供瞭重要的參考資料。同時,敦煌文化也為研究中國與世界文化交流、東西文化融合等提供瞭重要的歷史依據和證據。

季羨林先生曾說,世界四大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隻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而敦煌藝術是繪畫、彩塑、建築的綜合體,是古代藝術和生活的立體縮影,通過敦煌藝術,我們得以看見中國古人超越時代的美學創造。因此,讀懂敦煌藝術,就讀懂瞭中華民族波瀾壯闊歷史中殊為重要的一處藝術文化圖景。

讀本中,作者不僅講述瞭敦煌的來由,還對歷代敦煌藝術的基本特征與傳承關系作瞭基本梳理。如果將敦煌石窟藝術的發展比作一條河流,那麼,這個讀本本身也是一條脈絡清晰的河流。北涼的古樸、北魏的剛健、隋代的莊重、唐代的雍容……都在讀本中一一可見。敦煌的古樸與厚重、盛大與雍容,在圖像中,也在文字中,又一次傳承下來、流傳開來。

流變之美

“角聲吹徹梅花,胡雲遙接秦霞。”“漢使牧羊旌節,閼氐上馬琵琶。”這是明人楊慎描述敦煌的詞句。

盛大的敦煌,承載瞭數千年的文明。自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以來,敦煌已有2100多年的建制史。為抗擊匈奴,漢武帝通過三次大規模的戰役統一河西,並派張騫“鑿空”西域,通過“列四郡、據兩關”(武威郡、酒泉郡、張掖郡、敦煌郡和陽關、玉門關),移民屯田,保證瞭絲綢之路貫通中西,從而揭開瞭敦煌輝煌歷史的一頁。三國魏晉南北朝,倉慈、皇甫隆先後任敦煌太守,他們抵制豪強,保護西域商旅,改進農耕技術,使百姓蒙惠。東晉十六國時戰火烽煙四起,但敦煌地區則相對安定,經濟繁榮,文教振興。前秦建元二年,由沙門樂僔開鑿瞭莫高窟的第一個洞窟,由此開啟瞭敦煌延續一千餘年的藝術世界。南朝劉昭贊其為“華戎所交,一都會也”。隋唐時期,史書記載:“元宵燈會,長安第一,敦煌第二,揚州第三。”莫高窟在唐代開鑿洞窟多達1000餘窟,保存到現在的有232窟。宋元時期,河西“民物富庶,與中州無殊”,1016年西夏占領敦煌後的200餘年間,敦煌石窟中亦留存瞭表現回鶻供養人壁畫的豐富而獨特的佛教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