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冷到受捧,博物館熱如何“保溫”

時間:2024-03-18 11:12:40瀏覽次數:1591

【文旅觀察·聚焦博物館遊】

走進博物館聆聽歷史故事,通過沉浸式展覽與文物“親密接觸”,將新奇有趣的文創產品帶回傢……當前,優秀傳統文化受到熱捧,越來越多的人將博物館作為必去的“打卡點”,博物館遊熱度持續攀升,“為一座博物館,赴一座城”成為潮流,熱門場館常常一票難求。曾經“高冷”的博物館緣何成為熱門“打卡地”?博物館應如何接住“熱度”,讓文物更鮮活地走入人們的生活?

年輕遊客成博物館遊主力軍

近日,北京的大學生張雪拿著精心準備的冊子,開啟瞭她的博物館蓋章“打卡”之旅,中國國傢博物館、北京藝術博物館、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都給她留下深刻印象。“每一枚印章都承載瞭博物館最亮眼的文化元素,每個博物館都讓我收獲滿滿,在與文物的近距離接觸中可以觸摸歷史、感受古人的生活。”她說。

有人說,要瞭解一座城市,就要去逛它的博物館。當前,像張雪一樣愛上博物館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他們以線下“打卡”、線上分享體驗的方式“解鎖”不同城市的博物館,探尋歷史文化的足跡。

近兩年,“博物館熱”持續升溫,特別是暑假、節假日期間,不少熱門博物館客流爆滿、一票難求。今年春節期間,全國博物館8天裡接待觀眾7358.01萬人次,同比增長98.6%。

“去年,來南京的遊客超過2億人次,其中3448萬遊客走進瞭南京市的各傢博物館。南京市博物總館2023年接待遊客近370萬人次,其中10~39歲的遊客占七成以上。”南京市博物總館副館長宋燕向記者介紹瞭一組數據。從全國其他博物館發佈的數據同樣可以看出,年輕遊客已成為“博物館遊”的主力軍。如國傢博物館2023年累計接待遊客675.7萬人次,其中35歲以下遊客占比61.81%。

“文博看展、國風國潮等成為新風尚,體現瞭當前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熱愛,同時也說明博物館正通過豐富的展品和多元的敘事方式,變得越來越有看頭瞭。”宋燕告訴記者,為滿足遊客多樣化的需求,南京市博物總館近幾年開發設計瞭“探秘六朝”“考古六朝”“薈識六朝”“六朝風物”“典籍裡的六朝”等適合不同年齡段觀眾的社教課程,將館藏文物展覽與歷史文化教學結合起來,“我們要繼續提高服務能力,以更豐富的形式為觀眾提供更高品質的文化產品,讓博物館更貼近大眾生活。”

各類創新元素讓博物館更加親民

全息投影技術讓“文物”懸浮在櫃中,使遊客觸手可及;AR、VR體驗裝置復現古代場景,讓人身臨其境,仿佛穿越時空……隨著數字技術快速發展,博物館以全新的展陳方式,為觀眾帶來更加直觀和沉浸式的觀展體驗。

近日,殷墟博物館新館開館的消息吸引瞭眾多文博愛好者的關註。“新館開館當天接待觀眾5000人次,大傢普遍反映新館氣派壯觀,從外到內都散發出厚重的殷商文化氛圍。”殷墟博物館黨總支書記、常務副館長趙清榮向記者介紹,“新館不僅設有4個專題展覽,還推出‘又見天邑商——沉浸式數字化體驗展’,全景式展示商代在政治、軍事、農業、手工業、文字、都邑建設等方面的偉大成就,將文物、文獻、甲骨記載與人工智能、多媒體等數字技術相結合,透物見人見事,讓觀眾更直觀地感受商文明的魅力。”

當前,不少博物館通過各類創新元素一改往日“高冷”的形象,以親民化路線快速“出圈”。如各類文創產品創意滿滿,甘肅省博物館醜萌的“馬踏飛燕”玩偶,三星堆博物館的“青銅面具”冰激凌,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等都收獲瞭大批粉絲。龍年伊始,不少博物館推出全新的龍元素文創產品,也深受遊客歡迎。一些博物館還推出瞭互動性很強的活動,如手工制作、夜遊、探秘等。在洛陽博物館,遊客可以在數字館內用編鐘創作樂曲,也可以通過體驗“劇本殺”瞭解文物背後的歷史。

“我們還可以與影視、遊戲等行業合作,聯合制作相關作品,讓文物故事以多種形式走入大眾視野,通過文創產品研發將文物元素融入日常生活。總之,博物館創新就是要通過多元化、智能化、體驗化手段,使文物和歷史不再局限於封閉的展櫃之中,而是真正成為大眾觸手可及、心有所感的生活組成部分。”趙清榮說。

中小型博物館也會有意外驚喜

博物館熱度不減,也給大型博物館帶來預約難的困擾。近日,文化和旅遊部部長孫業禮在回答記者提出的關於博物館預約難問題時提到,我國除瞭大型博物館還有一些中小型博物館,內容豐富獨特,也很精彩,到中小型博物館看一看,也許會有意外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