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博物館新館開館,近四千件套文物集中亮相

時間:2024-02-27 10:25:41瀏覽次數:846

圖①:遊客在殷墟博物館新館參觀。  本報記者 張文豪攝   圖②:玉鵝。  殷墟博物館提供   圖③:屯南甲骨。  殷墟博物館提供

“子何人哉”特展中的甲骨展品。   殷墟博物館提供

殷墟博物館新館外景。  人民網記者 慎志遠攝

核心閱讀

殷墟是我國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2月26日,位於河南安陽的殷墟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近4000件套文物集中公開展示,其中3/4以上文物首次亮相。殷墟博物館新館落成,展示瞭幾代考古人的累累碩果,也意味著殷墟大遺址保護利用工作站上瞭新起點。

河南安陽,洹河之畔,青銅大鼎造型的殷墟博物館新館矗立岸邊,和殷墟宮殿宗廟遺址隔河相望,館體上方“大邑商”三個甲骨文字格外醒目。

2月26日,籌建3年多的殷墟博物館新館開放。青銅器、陶器、甲骨、玉器等近4000件套文物集中公開展示,展陳文物數量之龐大、類型之齊全,都是商代文物展覽之最。

探館

3/4以上文物首次亮相

2月26日上午,隨著清脆的龍紋石磬聲響起,殷墟博物館新館展廳的青銅色大門緩緩開啟。大廳高墻上,“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九個大字映入眼簾;頭頂,一隻玄鳥盤旋飛舞,寓意“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大傢看到的是我國目前最早的馬車實物標本,館內集中展示瞭23座,都出土於殷墟。”在博物館一層殷墟車馬遺跡展,講解員許纖瑩帶領觀眾,感受3000多年前車馬飛馳的壯觀景象。

據介紹,殷墟博物館新館占地262.5畝,建築規模5.1萬平方米,展廳面積約2.2萬平方米,展陳聚焦商文明主題,設有3個基本陳列、4個專題展覽和1個特色沉浸式數字展。“本次新館展出的各類文物,3/4以上都是首次亮相。”殷墟博物館常務副館長趙清榮說。

2023年,“河南安陽市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入選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新館的建成,也讓一系列考古重要成果得以與觀眾見面。

在“長從何來”展廳,觚爵鼎尊、鉞刀戈矛等亞長墓出土的文物,讓商朝的戎馬生活變得完整而立體;在“子何人哉”專題展,110餘片精選的刻辭甲骨,讓觀眾瞭解卜辭中蘊藏的珍貴歷史信息……開館首日,觀眾時而在司母辛鼎、亞長牛尊等青銅重器邊駐足,時而對著玉梳、骨笄等古代生活飾品欣賞。

“快看,這裡的面具在擠眼睛、水牛也活瞭。”在裸眼3D展廳,一位觀眾驚喜地招呼同伴。在數字技術的應用下,青銅面具、屯南甲骨“動”瞭起來,殷墟車馬也“邁開步伐”。據介紹,殷墟博物館新館積極運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打造沉浸式展廳,賦予文物、文獻、甲骨記載等新的呈現方式。

“我們於2月22日開放瞭預約通道,開館首日迎來觀眾近5000人次。”趙清榮說,觀眾可以通過博物館網站、公眾號等多種渠道預約參觀。

探源

展示幾代考古人的成果

1928年,中國考古者在洹河沿岸鏟起第一鍬土。1961年3月,國務院將殷墟列入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殷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17年,甲骨文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如今,殷墟已成為中國考古發掘時間最長、次數最多、面積最大的古代都城遺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90多年過去瞭,經過幾代考古人持續不斷的發掘研究,沉睡三千載的商文明走入公眾視野。近年來,殷墟王陵區、小屯宮殿宗廟區、洹北手工業作坊區的考古新發現,讓甲骨文中記載的“大邑商”面貌愈發清晰。

“早在殷墟發掘初期,考古工作者就有向公眾展示文物的想法。”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安陽工作站副站長何毓靈說,安陽工作站早期設有陳列室,但更多還是供學者進行專業研究。隨著考古成果不斷豐富,建於2005年的殷墟博物館在展陳理念、空間佈局、展示數量、技術手段等方面已難以滿足時代需要。

2020年11月,殷墟博物館新館開工奠基。新館由安陽市政府投資建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提供展品,其中館內展陳的文物,90%以上都是安陽工作隊1950年以來發掘的文物精品,涉及政治、經濟、軍事、農業、手工業等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