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司母戊鼎”會改名為“後母戊鼎”?

時間:2023-10-13 12:41:03瀏覽次數:1641

商代晚期的青銅大方鼎,因其內壁鑄有銘文“後母戊”,被稱為後母戊鼎。大鼎通高133厘米,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重832.84千克,是商代最大的青銅器,作為中國國傢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出。後母戊鼎腹部和四足飾獸面紋,雙耳飾浮雕虎食人首,紋飾繁縟,體現瞭商代後期高等級貴族祭祀禮儀的隆重,見證瞭中國青銅文明輝煌燦爛的歷史。

後母戊鼎系河南安陽村民在武官村挖地時意外發現,出土地位於殷墟王陵區內,198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在該區域清理商代後期墓葬,其中墓葬84AWBM260或為後母戊鼎出土地,該墓葬是典型的帶有墓道和大型槨室的高等級貴族墓(《殷墟259、260號墓發掘報告》)。根據後母戊鼎的器型、紋飾、銘文和鑄造工藝特征,其年代在殷墟二期,即武丁、祖庚、祖甲時期,“母戊”為商王武丁的三位配偶之一,廟號稱“戊”,大鼎系其兒子祖庚或祖甲所作。

商王盤庚將商朝首都遷於殷,史稱“盤庚遷殷”。《史記·殷本紀·正義》引《竹書紀年》記載:“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二百五(七)十三年,更不徙都。”殷墟在今河南安陽,自“盤庚遷殷”至商代滅亡,這裡一直是商後母戊鼎朝的國都。一般來說,將“盤庚遷殷”作為商代前期和商代後期的分界線,殷墟是商代後期的政治中心。二十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安陽殷墟開展瞭十五次考古發掘,出土瞭大量商代後期的重要遺物和遺跡。

後母戊鼎

後母戊鼎出土後不久,為躲避侵華日軍搜尋,復埋藏於地下。1946年大鼎再次出土,先後收藏於安陽縣古物保存委員會、南京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和南京博物院。1958年,後母戊鼎被調入正在籌建中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傢博物館),當時作為“中國通史陳列”的重要展品,稱名為“司母戊鼎”。作為一件寫進中學歷史書裡的國寶,從小到大我們可能對它的另一個名字——“司母戊鼎”更為熟悉。國之重寶緣何“改姓”?這背後經歷瞭怎樣的學術爭鳴?

自大鼎出土之日起,圍繞其稱名問題,各傢頗有著述,至今爭訟不斷。商代卜辭和金文書體較為自由,從字形上看,本來是同一個字,二者經過軸對稱變換,字形互為鏡像。殷墟婦好墓所出之青銅方尊和圓尊上的“後”或“司”即一正一反。春秋時期的叔夷銘文中,記載成湯伐夏後,便將“後”反寫作“司”。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中,存在數十例正反通用的“司”“後”。春秋以前,“司”“後”二字一般以同樣的字形出現。

諸傢對於“司”“後”在字形上的聯系基本達成共識,唯在字意解讀上分歧較大。因此,迄今為止對大鼎名稱的爭議主要圍繞於“後母戊鼎”和“司母戊鼎”之間。

主張“司母戊鼎”的說法出現較早。1946年張鳳先生首次提出“司母戊鼎”釋讀方案(《中央日報》1946年11月17日),之後傳說由郭沫若先生定名為“司母戊鼎”並就此沿用,但未見具體說明。主“司”學者之主張主要聚焦於以下方面:

後母戊鼎銘文拓片

一、職司說。釋為“司”。形如農具之耜或紡織器具之機杼,作司長、掌管、經營意,許慎《說文》:“司,臣司事於外者,從反後。”商卜辭中有例為證,“王其令我火司我工……火協王事”,“司”作管理意。商卜辭中的“司工”這一職司掌管建築房屋工程之職,到瞭西周稱為“司空”。商王的諸位法定配偶參與王室事務,執掌祭祀、軍事、農業活動,可稱為“司某”。

二、祭祀說。是“祀”的簡化。司即祠,通“祀”(於省吾《司母戊鼎的鑄造和年代問題》)。《爾雅·釋詁下》:“祠,祭也。”在“司母戊”中作為動詞存在,“司母戊”意為祭祀母親戊。從甲骨文字形構造上看,字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