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活化歷史場景 探索文明起源

時間:2024-02-05 10:19:31瀏覽次數:766

在他看來,中華文明兼具大陸性和海洋性的特征,海洋文明是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東南沿海地區的史前考古進展,以及對南島語族早期人群的深入認識,有助於我們瞭解海洋文明的起源、發展、擴散歷程。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新偉指出,殼丘頭新石器時代遺址群的考古新發現,讓我們加深瞭對中華文明海洋性的認識,“同時,未來還有很多問題需要繼續探討”。

屈傢嶺新石器時代遺址:

●發現因勢而建、規模龐大的史前水利系統

從地理位置上看,屈傢嶺遺址位於湖北省荊門市屈傢嶺管理區,地處大洪山南麓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是以屈傢嶺為核心,包括殷傢嶺、鐘傢嶺、塚子壩和楊灣等10餘處地點為一體的新石器時代大型遺址。

說到遺址的考古新進展,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陶洋介紹:“經過系統勘探和多地點解剖,發現多組因勢而建、規模龐大的史前水利系統,並對熊傢嶺和鄭畈兩處水利系統開展瞭詳細的考古工作。”其中,熊傢嶺水利系統包括水壩、蓄水區、灌溉區和溢洪道等構成要素,可分為早晚兩期,晚期壩在早期壩的基礎上加高加寬擴建而成。早期壩的年代為距今5100年至4900年,是迄今發現最早且明確的水利設施。

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戴向明認為,大型水利設施的修建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聚落人口發展到一定規模的結果,“長江流域多處遺址均發現瞭水利系統,比如良渚水壩,它的發現揭開瞭對良渚文化的新認識”。

陶洋表示,屈傢嶺遺址發現的水利系統,標志著史前先民的治水理念從最初被動地防水、禦水轉變為主動地控水、用水,實現瞭從適應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跨越。從學術意義上看,屈傢嶺遺址治水范式的探索,為史前單體聚落的水資源管理和利用提供瞭細節支撐;屈傢嶺遺址的考古工作,展示瞭長江中遊地區大型中心聚落的規劃理念、佈局演變和社會結構傳統,為考察史前水利社會的形成和發展、長江中遊文明的起源和演進提供瞭研究樣本。

寨溝商代遺址:

●為探討陜北地區商代方國政治地理結構提供珍貴材料

殷墟甲骨文記載,商代晚期商王朝周邊幾乎是方國林立。20世紀40年代以來,陜北地區發現大量商代青銅器,清澗李傢崖、辛莊等商代遺址的諸多考古發現,顯示出陜北高原曾是商代方國重要分佈區域之一。為進一步探索黃土丘陵地區商代聚落形態和社會結構復雜化進程,2022年6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相關單位以寨溝遺址為中心,開展瞭一系列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

據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孫戰偉介紹,寨溝遺址位於陜西省榆林市清澗縣解傢溝鎮寨溝村,是陜北規模最大的商代中心聚落遺址。目前,已發現大面積夯土建築基址、大型墓葬、小型墓地、鑄銅遺存、一般居址點等不同功能的遺跡,密集分佈在相鄰山峁上。其遺存豐富、要素齊全、規模巨大,凸顯出商代北方黃土梁峁地帶方國中心聚落遺址“多峁一體”的分佈特征。

“在田野考古中總結出的這一區域所特有的‘多峁一體’的聚落分佈形態,豐富瞭學界對於商文明的形成、模式與特質的認知,也讓我們開闊瞭眼界。”北京聯合大學校長雷興山教授說。

孫戰偉表示,清澗寨溝遺址商代遺存的發現是近年來商代方國考古的重大突破,為黃土丘陵地區不斷出土的銅器群找到瞭明確的考古背景,大量車馬遺存的發現為探索我國馬車的出現與車馬埋葬制度的形成提供瞭重要證據。出土的大量青銅車馬器、兵器和玉器、骨器、漆器、龜甲與殷墟高等級墓葬物質文化相同,金耳環、銅蛇首匕、陶器則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反映瞭黃土丘陵地區與商王朝之間密切的經濟、文化交流,以及商王朝對周邊地區的強烈影響。“總之,清澗商代考古的最新發現,為探討陜北地區商代方國政治地理結構等提供瞭非常珍貴的資料。”

西旁唐宋時期景教寺院遺址:

●出土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的多語種文獻

西旁景教寺院遺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高昌區葡萄溝街道達甫散蓋社區以北的火焰山南麓,遺址年代約為唐至宋代,是國內外罕見的現存景教遺址之一。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教授劉文鎖介紹,2021年9月至12月,中山大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魯番學研究院聯合對該遺址進行瞭第一次發掘,全面揭露瞭遺址的崗頂建築遺跡,2023年2月至4月開展瞭第二次發掘,清理山崗東坡、北坡上層及崗頂南側、西側的遺跡與堆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