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泱泱中華 博大文明

時間:2024-03-26 09:47:40瀏覽次數:1398

“書院街墓地兆域是目前國內時代最早的規范化兆域,兆域形態較為成熟。書院街墓地發現的大型化、本土化黃金制品、黃金綠松石牌飾及黃金與玉禮器共存組合的發現,是中國黃金文化成型的重要標志,開啟瞭商文明向更高水平發展的新階段。”黃富成說。

7、陜西清澗寨溝遺址

商代方國考古的重大突破

寨溝遺址位於陜西省榆林市清澗縣解傢溝鎮寨溝村,地處陜北黃土高原腹心,是一處以寨塬蓋大型夯土建築群為核心,以外圍山峁密集分佈的大型墓地、小型墓地、鑄銅遺址、平民生活區等不同功能遺存為外圍的商代大型聚落遺址。其規模巨大、遺存豐富、要素齊全,凸顯出商代北方黃土梁峁地帶方國中心聚落遺址“多峁一體”的分佈特征。

2022年6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圍繞寨溝遺址開展瞭系統的調查、勘探和發掘。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孫戰偉介紹瞭考古收獲:大致厘清瞭遺址的聚落結構,發現一處臺城式夯土建築,發現瞭豐富的鑄銅遺存,發現11座帶墓道大墓,出土瞭一批高等級隨葬品,發現瞭國內年代最早的雙轅車。“該雙轅車可能是文獻記載中的‘大車’或‘牛車’。”孫戰偉說。

孫戰偉表示,寨溝遺址是近年來商代方國考古的重大突破,為幾十年來黃土丘陵地區不斷出土的銅器群找到瞭明確的考古背景。出土的大量青銅車馬器、兵器、玉器、骨器、漆器、龜甲與殷墟高等級貴族墓葬物質文化相同,金耳環、蛇首匕、陶器則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反映瞭黃土丘陵地區與商王朝之間密切的經濟、文化交流,以及商王朝對周邊地區的強烈影響。

8、甘肅禮縣四角坪遺址

推測是與祭祀相關的禮制性建築群

四角坪遺址位於甘肅省禮縣縣城東北2.5千米處的四格子山頂部,海拔1867米。遺址外圍依山勢建有夯土圍墻,墻內主體遺存由多座夯土建築基址組成。

2012年禮縣博物館工作人員野外調查時發現四角坪遺址。2020年始,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等單位對該遺址進行發掘。歷經四年,基本廓清瞭第一庭院的建築佈局,對該遺址建築形制和結構有瞭明確認識。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侯紅偉介紹,該遺址是首次發現的規模宏大、格局規整的秦代大型建築群,據推測是一處有著特殊形制和功能,與祭祀相關的禮制性建築群。該建築格局深刻影響瞭漢代德陽廟、王莽九廟甚至後來天壇、地壇的建築風貌,是國傢意志的體現,具有極強的禮儀性。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學術院長霍巍表示,四角坪遺址是國傢祭祀變革與中國“大一統”歷史進程的物化載體,體現瞭中國古代統一國傢形成初期的風格和氣魄。

9、山西霍州陳村瓷窯址

填補北方地區細白瓷發展史的缺環

霍州陳村瓷窯址位於山西省臨汾市霍州白龍鎮陳村。

據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劉巖介紹,霍州陳村瓷窯址首次系統的考古工作,揭露出宋末、金、元、明時期的窯爐、作坊等各類重要制瓷遺跡,出土瞭大量產品殘片和窯具。同時,明確瞭窯址保存狀況、分佈范圍和分佈演變規律。第一次從考古學上厘清瞭宋、金、元、明和清時期的產品面貌和技術特點,建立起瞭霍州窯業歷史分期標尺,展現出霍州窯全新的窯業面貌。

“霍州窯北宋後期開始燒造,金代達到成熟,以細白瓷產品為主流產品。元代霍州窯為全國唯一生產細白瓷的窯場,其產品和審美引領瞭社會風尚。明代霍州窯以燒制化妝白瓷日用器物為主,亦是北方地區瓷業重鎮。”劉巖說,“考古新發現填補瞭北方地區細白瓷發展史的缺環,是對中國陶瓷發展史的重大貢獻。”

相關專傢表示,霍州窯在各時期特點鮮明的制瓷成就,不僅印證瞭山西地區是北方地區經濟發展、手工業生產的重要區域,為瓷業交流、地方社會等研究打開瞭一扇窗戶,也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重要實證和生動詮釋。

10、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

完善海上絲綢之路南海段航線的歷史鏈條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發現於2022年10月,位於海南島與西沙群島之間的南海海底,遺址水深約1500米。

據國傢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館員宋建忠表示,一號、二號沉船遺址保存相對完好,文物數量巨大,年代比較明確,填補瞭我國古代南海離岸航行路線的缺環,完善瞭海上絲綢之路南海段航線的歷史鏈條,實證瞭中國先民開發、利用、往來南海的歷史事實,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再現瞭明代中期海上貿易的繁盛景象,為航線航路、海洋貿易和文化交流等研究提供瞭重要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