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博物館的特性

時間:2024-02-20 10:29:18瀏覽次數:1725

應該說,非遺博物館還有很多事情要做,需要補課,需要提升。補課的內容是學習和掌握非遺的系統知識,研究非遺的特征,重新普查和收集具有重要意義的遺存,力求將非遺完整地保存在博物館裡。如果一項非遺十分完整地保存在博物館裡,它還多瞭一層意義——保護,這也是非遺博物館重要的職能。

2.必備歷史經典

博物館是用藏品說話的,在博物館裡,非遺要用藏品來實證。

非遺的性質決定瞭非遺博物館的藏品與傳統的博物館有所不同,它的藏品分兩部分,既有非物質性的部分,如口傳內容、習俗、演藝、技能、知識等,這是非遺的主體;也有物質性(物態)的部分,如相關工具、器物、工藝作品、文化場所等,這是非遺的載體,具有見證意義。對於博物館來說,兩部分猶如車之雙輪、鳥之雙翼,同等重要,不可偏倚。

非物質性藏品的收藏與展示是博物館一項全新的工作,下面會具體談。

非遺博物館物質性藏品的收藏有自己的特別之處。由於過去的博物館很少涉及民間文化,民間物品(一稱民俗文物)的收藏大多沒有形成系列,沒有針對非遺收藏的藏品分類,更沒有斷代標準。因而,對於新建的非遺博物館來說,必須建立館藏原則。比如:藏品必須有一定的年代感,必須有歷史記憶,有地域特點,有該非遺項目獨有的特征,有代表性,而且不能是仿制品。藏品的古老直接體現非遺歷史的久遠。

博物館的藏品不以材質論價值,主要看其歷史和文化價值的高低,倘是極其珍罕,甚至世上唯一,即是“鎮館之寶”。比如,王老賞早期的一枚窗花、張明山為海張五捏的泥像、民國初年京劇大師們的錄音原件,它們非金非玉,卻是最早的歷史見證物。這種代表著歷史最高水準的歷史經典,一定是博物館至上追求的收藏目標瞭。這一點,也可稱作“非遺博物館的價值觀”。

但是,由於歷史上民間文化從來不受重視,作品不被收藏,很難流傳下來,致使許多聲名極大的非遺,源頭空虛無物,隻有美好而空洞的傳說,沒有實物可以證實。缺乏經典的歷史作品是不少非遺博物館的尷尬。正是為此,深入挖掘、搜尋歷史經典和文化遺珍,是非遺博物館永遠要保持熱情的工作。當然,這需要認識能力和文化與審美的眼光。

3.彰顯地域特征

非遺是一種地域文化,地域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地域特點是一個地方的文化優勢。因而,非遺被它的產生地視作自己文化的代表、象征,甚至是一種標志。世界上非遺博物館大多建在非遺的所在地,以彰顯自己獨有的文化。

一個地方——小到一個村落、一個鄉鎮,大到一個城市、地區、國傢和民族,都有一些不同類別的非遺:或是民俗,或是民藝,抑或是地方戲,也可以是帶著鄉音的民歌,或者以自己的鄉土材料和傢傳技藝制作的生活器物……它們最能體現這塊土地獨有的精神個性、人文氣質和審美偏愛。一個地方的地域特色往往不表現在精英文化上,而表現在民間文化中。比如紹興文化的特色並不直接表現在魯迅身上,而鮮明地表現在紹劇、梁祝傳說、黃酒和水鄉社戲上。如果一個地方的非遺保護和傳承得不好,大多消失瞭,就會使這個地方的文化形象變得模糊。所以非遺博物館不但要保存好非遺,還要充分展示自己的地域特點。

非遺的地域性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一是來自一方水土。在漫長的農耕時代,人們世代生活在自己的傢園裡。由於交通不便,生活封閉,反而漸漸生成瞭一己獨有的文化。山水、氣候、風俗、物產互不相同,民間的傳說、曲調、色彩、韻致必然相異。格薩爾、瑪納斯、亞魯王全都充滿著各自的地域氣質,侗族大歌、川江號子、嘉善田歌、蒙古長調皆因山水迥異而腔調殊別,“南桃”(桃花塢)和“北柳”(楊柳青)不是盡顯一南一北兩個年畫之鄉的神韻嗎?獨特的山水造就瞭獨特的文化,多樣的自然環境養育瞭多樣的文化,這在地域分佈廣泛的中國非遺中尤其明顯。這是非遺博物館不能忽視的內容。

二是來自一個地方的人文。在一個地域裡,文化是一個整體。從方言、俚語、信仰、風習、建築、服裝,到傳說、飲食、遊藝、娛樂、手藝,乃至器物等,雖不同類,卻彼此相關,擁有共同的特性,反映出此地人們共有的喜好、性情、心理與審美,顯示出這裡的人文特性乃至面貌。民間文化是一種共性的文化。一個地域不同類別的非遺在形成的過程中相互影響,其結果是文化上呈現同一“血型”。因此,博物館展示一項非遺的同時,還要將此地其他類別的非遺也陳列出來,強調它們之間的相關性和共性,強調它們共同的精神個性與審美偏好,以使地域的文化特征得到更充實、更飽滿、更鮮明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