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國傢考古遺址公園 生動展現五千年前璀璨文明

時間:2024-02-20 09:52:32瀏覽次數:836

良渚先民制玉技藝高超,設計出一套用以標識身份和等級的玉禮器系統,創造瞭燦爛奪目的玉文化。玉器紋飾雕刻有淺浮雕、鏤雕、微雕等方式,尤以微雕最令人驚嘆。葉素芬告訴筆者,良渚先民能在1毫米的寬度內刻畫5道互不重疊的線條,即使在今天也很難做到。

“良渚文化中發現的玉器約有40多款,但核心玉禮器隻有3款,就是琮、璧、鉞。”葉素芬介紹,玉琮是良渚先民創造的祭祀重器,有固定的紋飾和器形,在各類玉器中體積最大,堪稱良渚文化最典型的器物。第19屆亞運會吉祥物“琮琮”就是以良渚玉琮為原型設計的。

展廳裡陳列著瑤山遺址12號墓采集的玉琮。琮經打磨分為兩節,上節琢刻有尖角的神人紋,下節刻簡化獸面紋,神人獸面均以雙圈管鉆眼。作為溝通天地人神的法器,良渚玉琮幾乎都刻有神人獸面紋,象征其擁有者的尊貴身份。

玉鉞是良渚文化中軍權和神權的象征,相當於權杖。一套完整的玉鉞由鉞身、鉞杖、鉞瑁(杖冠飾)、鉞鐓(杖端飾)組成。“這是瑤山遺址7號墓出土的玉鉞組合。”葉素芬說,“有瑁有鐓的良渚玉鉞目前隻發現7組,這裡展示的便是其中一組,非常珍貴。”

獨立展櫃中展示瞭良渚博物院的另一件“鎮館之寶”——刻鳥立高臺符玉璧。玉璧上12點鐘的位置刻有一隻鳥,站立在高大的階梯狀祭臺上。神鳥是良渚先民的圖騰,象征著原始信仰,良渚遺址中發現瞭不少以鳥為造型或飾有鳥紋的玉器。

文化遺產煥發活力

“一小鏟,五千年”。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鐘傢港作坊區東北面的公眾考古區,公眾考古志願者黃澎揮動手鏟,仔細尋找泥土中是否埋藏有文物。

這是黃澎第二次參與公眾考古活動。“非常幸運,我兩次都挖到瞭文物,是一些用來雕刻玉器的燧石。”黃澎告訴筆者,在考古現場,首先要聽專傢講解良渚文化和考古知識,學習如何使用手鏟、刷子等考古工具;然後在專傢指導下,進行鏟邊、刮面、撿拾等考古工作。如果挖到文物,要及時上報、記錄信息,認真進行淘洗,並完成考古日志。

“以前隻在博物館看過文物,在電視中看到考古,覺得很神秘。參加公眾考古活動讓我對考古工作有瞭更直觀、更深入的認識,親手挖出文物更是驚喜,切身感受到良渚文化的魅力。”黃澎說。

杭州良渚古城文旅集團董事長楊嘉賓介紹,除瞭公眾考古區,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內還設有適合青少年體驗考古的區域“考古天地”,體驗木骨泥墻制作、大木作加工、戶外活動面夯築的實驗考古區,體驗玉器、陶器、漆器制作的作坊區。“考古是打開時光之門的鑰匙。通過打造公眾考古、實驗考古等互動體驗項目,開展豐富多彩的研學課程,拉近公眾與良渚文化之間的距離,讓古城遺址煥發新的活力。”楊嘉賓說。

寫春聯、拓年畫、看皮影、品美食……春節期間,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西門處的市集格外熱鬧,60餘個攤位涵蓋文創精品、藝術手作、非遺體驗等,吸引瞭許多遊客前來。

楊嘉賓介紹,良渚生長力市集於2023年4月啟動,以“喚醒良渚文化生長力,回歸當下美好生活”為主旨,將良渚文化元素融入創意市集。如今,良渚特色品牌活動已漸成體系,包括四時慶典、西門市集、“一月一字符”活動等。

良渚色絲巾、玉鳥刺繡發夾、小鹿冰箱貼……在良渚文創旗艦店,來自湖北的遊客王女士選購瞭不少心儀之物。“這些小物件設計精巧,既能體現良渚文化特色,又很實用。”王女士說。

據介紹,目前已有11個品類600餘款良渚文創產品面世,涵蓋傢居日用、辦公文具、貴金屬、潮玩、美妝洗護、食品、箱包服飾等,“良良”“小鹿”“五千歲”等IP品牌頗受歡迎。

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持續推進良渚國傢考古遺址公園的考古研究、遺產保護、科普研學、文旅融合等工作,完善“一院三園”體系的綜合設施,積極利用新技術新手段提升遊覽體驗、展示考古研究新成果,全方位擦亮“五千年中國看良渚”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