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教輔市場”可謂是供銷兩旺

時間:2023-10-12 09:56:13瀏覽次數:1615

我國的教材起源很早,先秦時期的官學便有瞭教材。

除瞭官方教材,有些學霸也會自己編撰教材或者教輔。比如,唐朝除瞭科舉考試,還有專門的制科考試,即為瞭選拔專門人才而舉行的不定期非常規考試。由於選拔的是專業性人才,因此,考試內容就跳出瞭儒傢經典的學習范疇。唐朝詩人白居易曾在貞元十七年(802)參加過“書判拔粹”科考試,判詞寫作能力是這門考試的重要知識點。白居易在備考期間,便自己押題,寫瞭上百道模擬判詞,合編成《百道判》。最終,白居易在考試中脫穎而出,獲得瞭在秘書省工作的機會。

《東萊先生左氏博議》書影

憲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官滿”卸職。按照唐代規矩,低品級官員任職滿一任後,便要離職下崗,進入“守選”行列,即苦苦等待空缺崗位或者再次參加制科考試,重新找到工作。這次考試的主要內容是“試策”,就是針對皇帝的提問,做出自己的對策。白居易把皇帝可能提的問題全部列出來,準備瞭七十五篇策目,編成瞭著名的教材《策林》,最終他在考試中名列第四,成功“上岸”。

隨著科舉制的確立和成熟,普通教材已經難以滿足學子的應試需求瞭,於是,教輔出現瞭。

南宋大儒朱熹曾經從經傳史籍中采集有關忠君、孝親、治傢等內容的格言、訓誡、故事等,編成《小學》一書,作為當時兒童的道德教育類教材。到瞭明清兩代,出現瞭一批由《小學》發展而來的啟蒙輔導書,被稱為“類《小學》”教材,如陳選的《小學集註》、黃佐的《小學古訓》等。這些衍生出來的教材,便可以被稱作“教輔”。

此外,古時的書院也會編撰教輔資料。比如南宋學者呂祖謙創辦的麗澤書院,為瞭提高“升學率”,他還特意編寫瞭一套教輔資料,名為《東萊博議》。呂氏傢族原是山東東萊的望族世傢,所以呂祖謙自號為“東萊先生”,所謂“博議”是呂祖謙根據當時學生的總體特點、社會實際情況以及科舉考試內容,以《左傳》為基礎,整理編寫的一本《左氏博議》,因而被人們稱為《東萊博議》。

教輔編好後,呂祖謙也毫不避諱地說:“《左氏博議》者,為諸生課試之作也。”這本教材,自誕生之日起,就是為瞭幫助學生應試的。所以書中的文章,都可以成為科舉考試中的范文。據說學生通過學習《東萊博議》,科舉考試水平有瞭立竿見影的提升。因此,《東萊博議》後來竟成為瞭暢銷書,不僅麗澤書院以其為教輔,當時許多書院也將其當作必備讀本和教輔。當時的大儒朱熹,也將自己的兒子朱塾送到呂祖謙門下學習。

到瞭明朝,教輔市場逐漸火熱起來。尤其是明代中後期,科舉考試日趨程式化,大部分讀書人考試的目的性更加明確,於是,許多考生不再專註於鉆研經書大義,而是開始揣摩考試答題技巧。加上活字印刷技術日漸成熟與普及,明朝的出版行業非常興盛,教輔也就成為瞭一門大生意。一大批以考試為導向的教輔湧現瞭出來。

不過在許多教輔當中,賣得最火的,是“時文選本”。明清科舉考試采用八股取士,所謂“時文”,即科舉考場中的應試文章。“時文選本”,類似於現在的“高考優秀作文選集”。早在明朝前期的成化、弘治年間,就出現瞭大量的時文選本,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數《京華日抄》。成化年間的杭州通判沈澄,編選瞭當時部分進士在科舉當年所做的文章,匯集成冊,並印刷出版。

此書一面世,大受士子歡迎,掀起瞭一股購買熱潮,同類書籍也隨之跟風大量湧現。明代藏書傢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說:“成化以前,世無刻本時文,吾杭通判沈澄刊《京華日抄》一冊,甚獲重利。後閩省效之,漸至各省刊提學考卷也。”

到瞭明朝中後期,“教輔熱”愈演愈烈。當時的教輔市場稱得上“供銷兩旺”,晚明學者黃宗羲在《明文海》中引用嘉靖年間李濂在《紙說》裡的話:“比歲以來,書坊非舉業不刊,市肆非舉業不售,士子非舉業不覽。”當時的書坊,若非科舉圖書基本上不刊刻,書店基本上也隻賣教輔,考生們也隻看教輔。

福建建寧府建陽縣(今屬福建省南平市),是明朝時期最重要的出版中心之一。有學者研究過明代建陽各姓氏書坊刊刻科考用書的比重,得出結論:明代建陽書坊刊刻的科考用書數量為757種,占總刊刻書籍數量的67.11%。這也說明瞭科考教輔用書是當時刊刻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