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躺平式”官員會被如何對待與處置呢?

時間:2023-10-18 10:57:21瀏覽次數:1656

“躺平式”幹部是很不受歡迎的,近期媒體報道,又有一些此類幹部受到處理。其實,在古代這類慵懶的“躺平式”官員也不少見,那麼彼時是如何對待和處理此類官員的呢?

宰相屍位素餐

小諫官來彈劾

北宋中期,因承平日久,商業繁榮,盡管官員待遇優渥,仍然滋生瞭享樂與貪欲之風,躺平的做派日趨顯現。當時的大詩人官員蘇軾即批判那些官員“蒞官之日淺,而閑居之日長,以其蒞官之所得,而為閑居仰給之資,是以貪吏常多而不可禁……”

所以,宋代懶散不作為的宰相大有人在,北宋神宗時,王珪居相位十幾年間,政務得過且過,無所建樹,每每遇到朝廷大事,也不動腦筋,不獻策略,隻起個上傳下達的作用。每次上朝呈送奏章時,跪拜皇帝高呼“取聖旨”;皇帝批閱後跪接曰:“領聖旨”;出殿見人曰:“得聖旨”。世人稱之為“三旨宰相”。

但是如此“躺平式”的宰相,遇到瞭大清官包拯就很不幸瞭,包拯不會慣著的。

宋庠、宋祁兄弟,同年科舉入仕,宋庠當上瞭宰相。然而宋庠當瞭七年的宰相,雖然沒有明顯的違法亂紀,也沒有貪贓枉法,但是他出工不出力,大有明哲保身之勢,宰相當得不痛不癢,毫無建樹,優哉遊哉地“躺平”。

當時包拯還隻是個諫官,他居然對這位碌碌無為的當朝宰相提出彈劾,稱其“再秉衡軸,首尾七年,殊無建明,略效補報。而但陰拱持祿,竊位素餐,安處洋洋,以為得策”。

包拯在奏折中指出,對於宰相這樣掌握國傢中樞權力的高官,不能拿他和下面的小官一樣看待,不一定要有觸犯刑律、貪贓枉法的罪行才能處罰,這是因為“執政大臣與國同體,不能盡心竭節,灼然樹立,是謂之過,宜乎當黜”,就是說,宰相是國傢肱骨大臣,具有非常大的權力,具有國傢能力的推動,高屋建瓴,總攬全局,其施政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影響力。位高而權尊,權尊而責重。無功即為過,“躺平”即是對國傢和人民的瀆職。

面對包拯的彈劾,宋庠不但不思悔改,反而還振振有詞進行自我辯護,包拯對其厚顏無恥的躺平是無法接受的,憤然指責宋庠“足見其固位無恥之甚矣!”

由於包拯有理有據的彈劾,最後,宋庠隻得辭去宰相職務,被降級到地方上去瞭。

慵懶官吏不作為

清正宰輔立規矩

明代也不例外,慵懶的“躺平式”官員也大有人在。

當時的明憲宗皇帝是個“躺平式”的皇帝,皇帝不問政事,內閣和六部更是混日子,出現瞭一大批“躺平式”朝官,一度有劉吉、萬安、陳文“紙糊三閣老”和吏部尹旻、戶部殷謙、禮部周洪謨、兵部張鵬、刑部張鎣以及工部劉昭等“泥塑六尚書”。

其中,官至大學士、內閣首輔即宰相的劉吉,屍位素餐,奉迎皇帝,勾結宦官,粉飾自己。不幹好事還不說,反過來竟幹壞事,顛倒是非,精於營私,但凡有意見與他相左者,必一棍子打死。由於他不理國事,無所建樹,屢屢遭到言官的彈劾,但他愣是充耳不聞,忍耐力極強,信奉隻要在位上,就有“躺平”的資本。皇帝更是昏庸無道,竟然讓他任內閣首輔15年,以至於人們無奈地哀嘆他為“棉花宰相”。劉吉此舉不僅影響瞭宰輔的名譽,也帶壞瞭官員隊伍。

為此,明朝中後期政治傢、改革傢,萬歷時期的內閣首輔張居正,就針對這些慵懶散的“躺平式”官員,采取瞭有力的措施,力圖扭轉被動局面。

對於那些“躺平式”官員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強考核監督。張居正制定出臺瞭“考成法”,即“立限責事,以事責人,務責實效”。由六部和都察院把官員職責事項定下期限,分別登記在三本賬簿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作底冊,另一本送六科,還有一本呈內閣。

具體操作是:由六部和都察院按賬簿登記,逐月進行檢查。對官員承辦的事情,每完成一件登記一件;六科則要求六部每半年上報一次完成情況;最後,由內閣對六科的稽查工作進行查實。凡是完不成的予以警告,嚴重的處罰亦加重,使得官員們逐步有瞭工作目標和責任感。

這個辦法施行後,很快查出各省撫按諸臣54人,有未完成事件共計237件,撫按諸臣54人。張居正立即對責任人進行瞭追責,其中鳳陽巡撫王宗沐、巡按張更化,廣東巡按張守約,浙江巡按肖廩等以未完成事件數量太多處以停俸三月的處罰。到瞭萬歷四年(1576年),張居正再次出臺規定,地方官征賦不足九成者一律處罰。年底,就有山東有17名、河南2名官員,因地方官征賦不足九成受到降級處分,其中有11名官員受革職處分。此舉使“躺平式”官員沒有瞭市場,官場風氣大為改觀,實幹成為官員們不二的選擇。在張居正的輔佐下,萬歷皇帝開創瞭“萬歷新政”。